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知性论道德教育遗忘了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 ,而丧失了魅力源头。而今道德教育面临第二次解放 ,在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的前提下 ,诱发道德体验。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 ,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 ,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在道德体验中 ,体验者可达成生态体验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生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教育理想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旨在强调道德教育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未成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引发人的生命感动,诱发人的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3.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质上是要回到群体的共同劳动和共同体验之中,它要求德育在理念上从道德刻印转向道德生成,在实践上重视将劳动引入道德教育之中,把劳动作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切入点和生长点,这是因为劳动是道德生成的逻辑起点,劳动具有凝结群体成员道德体验和实现道德创造的功能。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实现,就是树立正确的劳动德育观,在这一观念指导下,  相似文献   

4.
楼汉葳 《文教资料》2014,(22):92-93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道德意志,渗透其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情境,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正>体验德育是针对知识德育的弊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德育教育。以体验理念为引领,全面、全程、深度地凸显体验的德育价值;以自然、社会、生活全方位的体验素材为引子,唤醒体验者的道德情感,促成体验者的反思性表达;通过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活动,达成体验者的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低效性,是研究者、学校教师及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强调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强调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或观点逐渐凸显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推促着学界从不同视角对德育问题展开反思.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是善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它善待个体生命,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它善待生命生成,使道德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个人的真正诞生的过程;它展开平等对话,建构"我-我-我"的师生之间、同伴之间有着共同话题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或伙伴关系;它实现向生活之境、自然之境开放,向生命个体、生命的未来开放,向道德价值标准、教育方式方法开放;它创设情境以营建体验课程,并以诗意语言演绎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8.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道德体验:高校德育亲和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要想增加其亲和力,取得最优化效果,道德体验是必由之路,是其亲和力之源。笔者试图以道德体验为切入点,对道德体验是高校德育亲和力之源的原因进行解析,并探讨增强高校德育亲和力的五种行之有效的道德体验模式。一、道德体验是高校德育亲和力之源的原因解析1.道德体验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学习观道德体验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主张,强调人的自我纯主观意识,着重探讨个体的自我觉知和自我对事件的解释,他们认为,人在争得需要的满足过程中,能产生人性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给人以最大的喜悦,这种主观的感受是对人的最高奖赏和鼓舞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生活化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道德、体验道德。它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德育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1.
民族教育中的德育价值是对民族教育中德育的性质、方向及观念、内涵等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目前民族教育中实施德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歙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德育现代化的介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工作自身的现代化和德育内容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现代挑战和德育中对生命伦理的长期忽视,德育出现了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行为和现象。生命伦理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等途径,以此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13.
梵净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得益于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主要包括精神世界的生态伦理实践、日常生活的生态伦理实践和保持水土的生态伦理实践。梵净山佛教的生态伦理实践仍然在继续,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希望哲学面前,道德教育将面临未来世界这一新的本体论对象,它将重新审视道德教育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在对未来世界的伦理期待中,学校德育将试图确立新的伦理信仰,从传递生活法则转向探寻生活真理,从守护生活秩序转向寻找未来理想。通过这种本体论的转换,道德教育放弃了自身的传统身份,从现实秩序的解释者转变为未来世界的探险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德育创新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创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线,通过建立科学健康、宽松和谐的德育管理,主辅结合、双向互动的德育途径,依据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培养显示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6.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因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活教育的意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icat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n ethic of care and outlines recommendations for applying the framework to practice in adventure education, offering possibilities for re-imagining organizations as centrally concerned with compassion and care. Focusing on the work of Gilligan and Noddings, we suggest an understanding of an ethic of care that is contextual, ungendered, and inclusive of both the private and public spheres of life, and draw parallels between this ethic and the philosophies underlying Outward Bound specifically, and adventure education more generally. Finally, we outline possibilities for organizing educational curricula around centres of care for self, others, and the natural world, using Noddings' suggested curricular components of modeling, dialogue, practice, and confirmation.  相似文献   

18.
新的形势对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树立德育为先、提倡渗透、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新德育理念,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黄书光 《中学教育》2009,(4):47-49,60
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育逐渐摆脱过于政治化的束缚,呼唤回归“生活教育世界”。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就必须用儿童熟悉的前进的生活引导儿童向上发展;必须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关爱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人格尊严,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融入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养成主流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因此,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合理重建成为当代中国德育改革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生命科学大多关涉人自身的诞生方式、生长过程与生理性状等方面,而伦理的始点正是建立在与这些方面紧密相连的家庭血缘人伦与宗教上帝等理性不及之处。因此,生命科学的任何突破势必引起伦理的震荡。避免过度震荡,达到二者共生的方法是:既要增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感,认识到“能做”的不等于“应做”的;又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生态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要对科技的发展保持应有的宽容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