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在成语家族中,有很多首尾同字的,如:精益求精——《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集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用"精益求精"来表明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相似文献   

2.
正《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的注解是:"言治骨角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意求其精也。""切、磋、琢、磨"放在今天,就要求我们的道德教育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我们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开小学秉承这一理念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德治校、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不断通过对德育价值、德育主体、德育过程的深刻理解,守望德育的内涵实质,以"责任"文化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工作重  相似文献   

3.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不开"精"、"细"两个字。农业讲"精耕细作",生活讲"精打细算",治政讲"精兵简政",管理讲"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4.
南宋诗人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于精,而精益求精也。”精益求精的态度古已有之,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管理也都离不开“精细”二字。管理一所学校,更应突出精细化的内涵,把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好、做细,促进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一所学校的成功与否,在基本环境具备的情况下,管理起决定作用,正所谓"管理出效应,细节定成败"。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  相似文献   

6.
正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见精细化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我国历来在农业上讲究"精耕细作",在生活上讲究"精打细算",工艺上讲究"镂尖吹影",企业管理追求"精益求精"。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走精细化路线。"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将精细化管理引入教育领域,用于学校管理是必然趋势。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前身是酒钢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2007年两校合并后移交政府管理,更名为嘉峪关市第六中  相似文献   

7.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不开“精”、“细”两个字。农业讲“精耕细作”,生活讲“精打细算”,治政讲“精兵简政”,管理讲“精益求精”。学校的对象是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所以学校管理更需突出精细化的一面。而学校教育工作管理中,应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精细化的德育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节选文段子贡(1)曰:“贫而无谄(2),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节选自《论语·学而》)注释(1)子贡:端木赐,孔子学生,字子贡。(2)谄:谄媚,奉迎。(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如同兽骨象牙,切削之后还要磨治,如同玉石器物,雕琢之后还要打磨,意即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9.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景泰蓝的制作》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典范说明文,长期被收录于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科技之光"板块就收录了这篇文章. 既然是说明文,则教材编者选此目的,当然主要是为了介绍各种说明方法,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诗经·卫风·淇奥》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是形容一个人文采好,有修养.《论语》中将其引申为君子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像制作骨器和玉器那样,用切、磋、琢、磨等方式来锤炼砥砺自己.  相似文献   

10.
这两句话是《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诗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把雕骨称“切”、雕牙称“磋”、雕玉称“琢”、雕石称“磨”,后世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称为“切磋”、“琢磨”,表示做学问时的反复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之友》2010,(7):30-3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相似文献   

13.
《诗经·卫风》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的"切"与"磋","琢"与"磨",发展成为今天的双音词"切磋"和"琢磨"。而其原来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切"指用刀切开骨头成器物,"磋"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指把玉加工成器物,"磨"指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在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单音词,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单音词组合成了今天的双音词。在阅读文言作品时,易把这些组合在一起的单音词当做双音词,必须仔细分析它们的含义。它们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相似文献   

15.
磨课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对教师的必然要求。"磨课"一词,内涵丰富:磨课是自我超越的勇气,是取长补短的智慧,是去粗取精的淬炼,是如琢如磨的精进,是精益求精的执著,是磨而不磷的坚毅。语文课堂,必得经过一番"磨"的功夫,方能将文本磨出味道,将教师磨出风格,将语文磨上正道。  相似文献   

16.
《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大峪中学的教师团队,不仅是一个质朴乐观、勤奋敬业的奉献型团队,更是一个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学习型"团队。"微视频"录制前——认真备课,师徒琢磨为帮助工作十年之内的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生活思想等方面能够健康成长,使他们争取人人达到三年胜任、五年精干、十年成熟的培养目标;也促使工作十年以上的老教师能充分  相似文献   

17.
<正>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相似文献   

19.
砥砺的智慧     
《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执掌教鞭的老师,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只有不断地切磋打磨,才能抹去附着的灰尘,让自己的光华闪耀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论语·雍也》[原文]同引用[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