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上 ,单纯讲求效率而不顾公平的按资分配是早期资本主义分配方式 ,其历史命运已经为马克思所深刻洞悉 ;单纯讲求公平而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分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其结局同样是陷入自我终结的悖论之中。目前在学术界流行的按要素分配论中有一种单纯要求按资分配的倾向 ,这种倾向与人类的公平理想背道而驰 ,也与 2 0世纪发达国家的分配革命趋势不符。本文主张 ,真正的按要素分配应当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有机统一 ,劳动与资本一样是生产要素 ,同样有权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发生在第一次分配领域的真正的按要素分配 ,为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提供了“一次保障机制” ,发生在第二次分配领域的国家再分配则为这种统一提供了“二次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从分配三要素看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任何分配方式都包括分配的客体、分配的主体和分配的原则等三个基本组成要素,这是分配方式的统一性所在;每一种具体分配方式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定,这些特殊的规定和特点表现为一种分配方式与另一种分配方式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构成每一种分配方式的本质特征,这是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客体、主体和分配原则具有特殊的规定和具体的含义,其实质是要素所有者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文章提出,财产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法权基础,要素财产私人所有制和私人所有权使要素所有者获得了法律上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平等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企业所有权而不是要素财产所有权支配着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企业所有权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体、主体和分配原则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按生产要素分配将成为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重要支点,为分配机制和分配格局的创新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一、按生力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资源,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本文讲的是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生产要素对企业收益贡献…  相似文献   

4.
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形式,决定了劳动者取得报酬的方式只能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商品关系普遍化的必然结果;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以市场为中介的分配,它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分配方式上姓“资”姓“社”的误区,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5.
怎样消除收入分配中的"剥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按照传统理论,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按劳分配才消灭了剥削存在的所有制根源,因此没有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于是按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本进行“按资分配”,得到的只能是剥削收入。因此我国分配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观念障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不会产生“剥削”?文章对剥削的定义、剥削对象的质和量进行了论述,并且分析了剥削产生的根源除了私有制以外,还有对生产资料使用和支配权的垄断等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劳动创造价值应该是指过去的物化劳动和现在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因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应该根据其自身的价值、供求关系和贡献度来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这样才能既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又充分体现分配中的公平,消除剥削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按资分配日益普遍,致使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和剩余价值社会化的矛盾已成为令人困惑的理论难题。因此本文进行了全新的探索。①阐明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种通用的生产要素;②揭示劳动工具对人类活劳动“吸收──储存──转移──解释”的重要功能,提出“间接活劳动”的概念;③分析了“间接活劳动”通过劳动工具及其泛化形态创造价值的过程,重新界定了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与内容,对价值构成提了新的“三位一体”观点;因此,新增财富的按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是按间接活劳动分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个理论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我们当今历史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客观必然性;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现阶段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方式,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还应该包括按劳动力贡献分配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干热点问题研究(续)陆涌华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统的理论认为,“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资分配”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分配制...  相似文献   

10.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的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它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  相似文献   

11.
要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进行理论诠释,应分析各要素在价值或使用价值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说明它们参与分配的理由。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剥削在今天不应只被视作贬义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没有按劳分配存在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只要承认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必然承认按劳分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也就坚持劳分配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白昼域"中的典型成员:日、昼、早、朝、晨、旦和"黑夜域"中的典型成员:夜、宵、晚、暮、昏、夕进行对比考察,发现它们在109个成语中存在着组内搭配的不平衡性和相似性两个规律。组内搭配的不平衡性主要因为占据优势的搭配受到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对应原则的影响;成语在外在形式上和内在意义上表现出来的相性似,则是因为概念域成员之间本身存在着概念互补、同源分化、义界模糊等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卢方"是先秦时期中国一个重要的部族国家。由于史料的严重缺乏使我们今天对"卢方"的居地、部族的分布、迁徙知之甚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卢方的分布、迁徙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相比,常德方言的儿化范围较小,儿化形式、儿化韵发音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从“儿化在词类中的分布与作用”这一角度来研究常德(主要是市区武陵区)方言的儿化现象,并通过方言“儿化”与“儿”尾的比较、方言“儿化”与普通话“儿化”的比较探求常德方言儿化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创建精品课程《网络综合布线》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遍提升的现状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综合布线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以满足苏州工业因区高新技术企业需求为目标,提出了《网络综合布线》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技能训练、实验设施配置等四方面的改进设想,通过教学实践给出了新《网络综合布线》的教学内容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双一流"建设既有高校的类型结构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也有学科的门类结构以及各学科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以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为主;"双一流"建设学科则以工学类和理学类为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量、学校类型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数量、学科覆盖面在地区分布上呈非均衡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不能把劳动创造价值作为分配制度形成的依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创造价值讲的是商品价值决定的本源问题 ,与分配制度的形成是不同领域的问题。分配制度的形成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及其形式决定的。认为劳动创造价值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形成的理论依据的错误观点 ,会从扩大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范围和混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上造成理论混乱 ,把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或不争事实.假定努力既定,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一种"坏"的分配,是由"不合理因素"导致,包括二元经济、经济发展转型、政策制度等宏观层面因素和机会不平等、资强劳弱等微观层面因素.这些因素部分回答了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原因,但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缺乏对资本收入、低收入阶层和穷人的研究,忽视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等.为此,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上必须结合我国特有国情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