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4):46-49
中日韩"小人物"电影审美各具特色,由于中日韩文化的差异等原因,有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简言之,日本电影用情感小故事来串联全篇,形成了温情的审美风格;韩国电影则是直面现实和人生,对人性进行赤裸裸的、毫不拖泥带水的揭示和拷问;中国电影用的则是戏谑的手法,故事整体风格呈现黑色幽默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从互文性角度对名导塔西姆.辛的《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进行解读,其电影在参照了格林版《白雪公主》的文本主线的同时,在角色和人物关系的塑造上进行派生、超越。该电影对童话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和诠释,丰富了童话的寓意,故事映照出现代社会的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陆和香港两地的喜剧片在题材类型与风格基调上有异有同。类型之异主要表现为:战争喜剧和民工喜剧是体现内地特色的题材类型,警匪喜剧和合家欢式市井喜剧是港式传统喜剧类型的延续;风格之异主要体现在:大陆一批喜剧片染有“黑色幽默”“冷幽默”色调,香港喜剧片擅长无厘头恶搞。两者的差异与各自的历史政治背景、地域位置、文化观念等因素有关。同时两地均拍摄有轻喜剧与爆笑两种风格的都市爱情喜剧;都创作有喜中含悲的小人物“悲喜剧”;奇幻喜剧、穿越喜剧与“黑色”喜剧片等片种均传达出某种荒诞性审美特征。两者的相似处说明处于同一时代的港陆电影在创作者的交流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5.
黑色幽默在迄今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者不被提及,或者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者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者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文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6.
黑色幽默不同于传统幽默,其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从审美效应看,传统幽默带给读者的是乐观,而黑色幽默带给读者的是极端的悲观和绝望;从嘲讽对象看,传统幽默的嘲讽对象是丑恶,而黑色幽默常常嘲讽善良,嘲讽痛苦,嘲讽受难者,甚至于嘲讽自己;从审美形态看,传统幽默属于喜剧范畴,而黑色幽默则是呈现为喜剧形式的悲剧;从审美属性:看,传统幽默的本质是关,而黑色幽默的本质是丑。  相似文献   

7.
“黑色幽默”的审美心理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在迄今年内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不被提及,或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拂之下,呈现出一派“杂花生树”,万涂竞萌的繁盛景象。作家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发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异,美学追求五花八门,日益走向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格局中,那些被称为“探索文学”的作品,或借鉴意识流,或效法荒诞派,或仿效“黑色幽默”,或模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各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审美观照和崭新的美学风貌,令人耳目一新。相形之下,改革文学的审美意识,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带有更多的传统色彩,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因此,往往不被更多的同志所注意。  相似文献   

9.
还记得那个古老的童话,“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是这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吗?由于实话说出亲往往太过伤人,因此这种魔镜在短期内应该不容易面市。不过另一种能帮人试穿衣服的魔镜,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出现。  相似文献   

10.
"黑色幽默"是于1960年代产生在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他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闷苦"。本文以电影《葬礼上的死亡》为例,对黑色幽默英美电影的喜剧效应进行了一些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魔镜     
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皇后有一面魔镜。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我也不经意地发现了一面“魔镜”。  相似文献   

12.
当下国产爱情电影过多地利用商业元素进行包装,消解了影片“爱情本位”的审美意义;喜剧化的爱情电影由于片面追求搞笑而淡化了爱情主题;传统的爱情叙事转向个人叙事,在突出人物个性的同时,使影片的爱情审美意义表现不足。  相似文献   

13.
记得五六岁时,不知近视是何物,曾好奇地偷戴过叔叔的近视眼镜,结果头昏眼花,天旋地转,从此,我把眼镜视为“魔镜”,可是,终于有一天我也难逃“魔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欧洲先锋电影运动被认为是一次“精英运动”,是精英性和违背了观众的惯常审美心理导致其迅速消逝。但对观众的审美心理作出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先锋电影迅速消逝的原因并不是它违背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而是由于观众感知积累的缺乏;精英性也并未导致先锋电影走向尽头,反而使其摆脱了早期的“杂耍”身份,成为了20世纪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条支流。  相似文献   

15.
围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研讨初中诗歌课堂教学的建构.以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为例,为建构“高效·审美·人文”的初中诗歌课堂教学指出三条路径:一是搭建诗歌教学由浅入深的台阶,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审美王国;二是运用诗歌教学由表及里的魔镜,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诗歌鉴赏王国;三是运用诗歌教学由此及彼的推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造王国.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为以机械性技术工具构筑“审美幻像世界”的艺术形态,具有既实且虚、似真尤幻的双重性呈现特征,它的内核在于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审美表现。电影艺术世界表现人类历史进程的更高的“事实真相”。物象真实性与虚构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导致电影艺术世界的梦幻性呈现方式;而电影艺术形态隶属于艺术创造系统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最终是人类自觉的有机创造,与不自觉的梦幻运作有着本质区别。文中在论证电影艺术世界与梦幻世界相通相异的同时,对文艺美学讨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等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电影艺术与梦本体异同的基本之点,建立了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作者海勒以“黑色幽默”的笔调为世人勾勒出一幅荒诞的社会图量。本文从分析小说主人公尤索林绝望的幽默感出发,探讨“黑色幽默”在小说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8.
艾威 《家长》2013,(4):42-43
最深的爱,是放手,放开紧箍的怀抱,孩子才能在奔跑和磕碰中获得成长和蜕变,最终翱翔在蓝天……我一直很欣赏好莱坞的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所以当我无意中听说她在电影《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中饰演了皇后这一角色,立即下载了该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以为烂熟于心的格林童话故事,通过"旧瓶装新酒"焕发出勃勃生机。影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编,我原本做好了  相似文献   

19.
贝克特在其剧作《终局》(1957)中采用的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曾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其荒诞不经的人物对白,混乱颠倒的叙事逻辑让这部剧作被贴上了无意义的标签,使之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品。然而,对黑色幽默这一形式过分的关注遮蔽了作品深层次的内容。为了深入挖掘作品创作背后的逻辑,本文以否定辩证法为切入点,分析贝克特在其作品中是如何通过拒斥人类主体地位,瓦解线性进步时间,重构传统二元构架,最终以“自律艺术”之姿在否定中建构起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说《洛丽塔》是一部以艺术技巧见长的名著,其主题的复杂含混给电影改编带来难度,而同名的两部电影改编却挑战了这种难度。1962年的库布里克版以黑色幽默和家庭讽刺喜剧的方式展现了小说中人物可笑荒谬的处境,1997年莱恩版则将同名小说演绎成好莱坞式情爱悲剧故事。两片均在唯美的气息和感伤的情绪上与原著相通。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评判,这是两次成功的电影改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