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数规律,“5的认识”的教学宜分为四个阶段。 1.初步认识“5”。可设计三个小的教学环节。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数数。先数马的总匹数,后分别数白马、黑马匹数,再数总匹数。用同样的方法数解放军人数,并进行热爱解放军,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数数,要让学生懂得5匹马、5位解放军都可以用5表示。然后要求学生说说用5个表示的物体,正确地读数“5”。  相似文献   

2.
记得一次语文课,我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个太阳,让小朋友看看图,然后说上一句话。原本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培养,能说到“太阳出来了。”“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已经不错了,可没想到孩子们的回答却是精彩纷呈:“太阳公公在跟小朋友打招呼”,“太阳公公穿上了金色的新衣服”,“太阳公公看到我们那么认真,  相似文献   

3.
“我们认识的数”是一年级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后教材上所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安排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来描述、交流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初步建立数感。听了一年级几位老师上的课,颇有感触。现就其中一些片断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4.
学习儿童语言,对师范生特别重要。可以这样说,不懂、不会讲儿童语言的中师毕业生,就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称职的小学教师。对此,我是到附小实习了几次之后才有所认识的。有一次,我教一年级小朋友跳舞。我先跳了一次,然后亲切地说:“小朋友,谁能根据老师的示范也跳一次?”小朋友们不做声。他们的班主任来一了解,笑眯眯地说:“哪个小朋友愿意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我让幼儿认识马尾松。讲到松果时,我说:“松果里长着好吃的松籽,你们想一想谁最爱吃松籽?”“东东。”数名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什么?我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浩浩,你为什么说东东最爱吃松籽?”浩浩响亮地答道:“我看见他吃的!”“我也看见的。”几个小朋友争着说。原来如此!于是我重新提问: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 《请你认识我》原是广东岭南版《小学美术》一年级第五课的内容,教材本意是想让刚刚互相认识的小朋友通过书写自己名字和制作个性化的名片等形式,加深小朋友之间的印象及感情。我在这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电脑程序中的“画图”软件来书写自己的名字并掌握画图程序中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由于考虑到一年级小朋友对于电脑操作还不是太熟练,对画图软件也缺少必要的认识,所以我选择了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为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7.
一天下午,家长接孩子回家时,一位小伙子走进我们班教室,大声说:“倪伟呢?走。”倪伟拿起书包慢慢走到我跟前,我说:“倪伟,老师说过,老师不认识的人让不让接走小朋友?”倪伟说:“不让。”“你和老师说说他是谁?”“是叔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简单应用题教学质量,在进行马芯兰教材实验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着力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努力使儿童切实掌握基本数量关系,从而使实验班的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有了提高。一、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早期渗透“渗透”是马芯兰教法的一个特点。在认数4教完后,开始接触加法,我们有意识地进行“看挂图、说图意”的训练。让学生先仔细看黑板上的挂图,后直接说出图上的意思;接着让另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回答问题。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两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一个小朋友,一共有三个小朋友做游戏。”学生能结合看图片,形象地感受到原来做游戏的人数和又跑来的一  相似文献   

9.
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断 :  1.一天 ,幼儿园老师问一群孩子 :“花为什么会开 ?”   第一个孩子说 :“花睡醒了 ,他想看看太阳。”   第二个孩子说 :“花儿一伸懒腰 ,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   第三个孩子说 :“花儿也有耳朵 ,他想出来听一听 ,小朋友们在唱什么歌。”   ……   孩子们的回答感动了老师 ,她原先准备的答案相比之下 ,显得十分苍白——“因为天气变暖和了。”   2.有位教师对一年级小朋友说 :“谁来叙述一下小蝌蚪演变成小青蛙的过程 ?”这一问 ,教学卡壳了 ,小朋友们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不知该怎么回答…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到小学里听一位一年级老师教《她是谁》一课。有两个小镜头可把我吸引住了。当这位老师教了部分生字词让小朋友自由读课文以后,问:课文里的“她”说的是谁呢?有一个小朋友答:“她”说的是“老人”。另一个答:“她”是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要不要教幼儿园的小朋友识字?让幼儿园的小朋友识字,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理论界莫衷一是的话题。那么,处于幼儿教育第一线的幼儿园老师和与小朋友接触最为密切的家长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听听他们对于幼儿园识字的看法。5位家长观点——观点一幼儿园识字,可以为我们家长解忧。我听一些上小学孩子的家长说,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400个字。我们担心,如果幼儿园不教小孩子认字,他们进了小学后可能会跟不上进度。虽然我们让孩子上幼儿园的本意是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  相似文献   

12.
一、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练习”(一年级) 1.“你说得最响,奖励你一颗五角星。”一年级的数学练习课,学生看卡片口算。共12张卡片,12位小朋友口答,都答对了。最后,老师选其中一位,这样评价。 2.“100以上的数我们没有学过,你都能说,老师奖励你。”面对“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教师请学生提出问题。生:“蝴蝶标本和蜻蜓标本一共有多少只?”另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这样说:“64 40=104(只),答:一共有104只。”教师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13.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14.
寒假回来第一天,我把新课本发到一年级小朋友的手上。小朋友们可高兴了,首先翻弄的是色彩鲜艳的语文书。这时,彬彬带着惊喜来到我的跟前说:“老师,春天来了!您看!语文书里尽是一些关于春天的文章,还有图画。”多么细心的孩子呀!经他这么一说,我不由得望了望窗外,惊讶地发现:是啊!原来美丽的春天真的已经悄悄地来临了。我突发奇想,何不来个“春天月”,让孩子们在这个月里,一齐来认识、享受美丽的春天呢?我摸了摸彬彬的小脑袋说:“你真细心!想认识真正的春天吗?”彬彬高兴地说:“想!我最喜欢春天了!”“好吧!我们就把这个月定为‘春天月’,让…  相似文献   

15.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堂处处散发着童趣的品德与生活课。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拉拉手,交朋友》。老师问小朋友“:谁是你的好朋友?”一年级小朋友又脆又响的声音好像爆豆子“:陈东”“、王天”“、张明明”“;蓝猫”“、奥特曼”、“天线宝宝”;“小鸟”、“小兔”“、小花猫”。老师早就预料到小朋友会这样说,除了“陈东东”等几个小朋友以外,将奥特曼啦、小鸟啦等其他小动物的形象一一出示在大屏幕上。然后老师问小朋友,你会讲你的好朋友的故事吗?这一问教室里开了锅,这个说奥特曼会斗怪兽,那个说天线宝宝会跳好看的舞蹈;这个说小花…  相似文献   

17.
认识小数     
<正>小朋友,你认识小数吗?也许你会说:“当然认识啊,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小数啊。比如超市里物价标签上的价格数,我们的体温和身高数,都是小数。”没错,小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处可见。那你知道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吗?知道以“元”或者“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吗?不知道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计算教学与其他教育的横向联系谈点做法与体会。一、计算与生活卫生习惯的联系如在小班教幼儿学会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点数,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取出相等的物体时,我们不妨以幼儿身边携带的手帕为计算对象。教师设问:“当小朋友流下了鼻涕该怎么办?”小朋友一定会说:“拿出自已的手帕来擦去鼻涕。”接着问:“那么今天小朋友有没有带上手帕?带来了几块?请数一数。”小朋友会天真地告诉老师:“今天我带来一块手帕(或者两块手帕)。借此通过数数,认识数1和数2,并教育孩子们要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还可让孩子们计数一块手帕有  相似文献   

19.
指导思想 1.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建立“同数连加”的表象。 2.着眼于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通过听故事,评故事,认识乘法的意义。 3.围绕“意义”这一教学重点,展开多层次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曹建林 《广西教育》2012,(29):90-90
回想起张齐华老师的《认识分数》一课,最后的那一幕一直让我难以忘怀,8个小朋友平分蛋糕,学生很快联想到分数八分之一。这时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其中1个小朋友将自己的一份掰开,一人一半。老师问:“想到哪些分数?”一位小朋友说:“二分之一。”老师追问:“是整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吗?”学生摇摇头说:“是八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场下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想,这掌声更多的是送给这位学生的。是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而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