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暑假的一天,妈妈对我说:“儿子,明天我们玩个交换身份的游戏吧!”我心想:“不就当一天‘妈妈’吗?有什么难的,交换就交换。”酸 第二天早晨,我还在睡觉就被“儿子”叫醒。我生气地说:“什么事啊大清早的?现在是暑假又不要上课,您烦不烦啊!”妈妈回答说:“难道你忘了昨天交换身份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2.
放了寒假。我那可爱的小表弟第二天就闻声①赶来了——他知道我最喜欢他。所以特别爱跟我玩。 这几天早晨.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妈妈每天早晨撕扯历后,小表弟总是站在扯历前,呆呆地望着它②。有一次,表弟指着扯历问我:“姐姐,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扯历呀!”“扯历是干什么的呀?”“扯历就是显示日期的嘛!”  相似文献   

3.
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说”的与众不同。小学生从众心理强,别人说什么,他也会跟着说什么。如,教“5”的认识时,当教师让学生举出在生活中数量是“5”的实例时。一学生说:“我有5个苹果。”又有学生接着说:“爸爸买了5个苹果。”“妈妈买了5个香蕉。”……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你低头瞧一瞧,抬头看一看。”“谁能和他们说的不一样?”学生就能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巴掌有5个手指”、“国旗上有5颗星”、“一个星期上5天的课”等等。虽然这几句话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点点…  相似文献   

4.
《招生考试通讯》2006,(4):48-48
1 为何会缺氧?补氧有何意义? 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大的器官,休息时大脑的耗氧量占总耗氧量的20%,用脑学习时增大,考前复习时脑耗氧量更大。此时如果供氧量不足,就会出现上述情况。就像“本山大叔”春晚小品中说的“脑缺氧了,能不晕吗!”  相似文献   

5.
一天晨读课,我进入教室检查头天的英语家庭作业本,数来数去少了一本,一查是娜娜同学没交,我问她:“你的英语家庭作业本呢?”她说:“我交了,早晨一来我就交了。”看她的神情不像撒谎,我又查了一遍,可还是不见她的本子,我又让她检查了书包,她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真的交了,很多同学都看见我交的。”于是,旁边就有学生证实娜娜确实早晨一来就到前面交本子了。“奇怪,这本子难道长翅膀飞了不成?”我又仔仔细细地在讲台上找了一遍。还是没找到,这个本子就成了一件悬案挂在我的脑子里。上午课间操时,娜娜的妈妈急匆匆地跑来…  相似文献   

6.
棋乐     
网上下象棋是我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我是属于棋艺不高但热情很高的那种,只要有空,就会下上几盘。赢了最好,输了也没关系,只要能在棋盘前呆上一段时间就会舒服。久而久之,下棋就成了习惯,一天不下手痒,三天不下就会睡不着觉。有人说:“下来下去乐个啥呢?”家人也说:“不务正业。”我说:“谬矣,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7.
折花与护花     
前不久,在杂志上读到一篇美文。文章很短,却引人深思。文章题为《这枝花归你了》。有一位牧师新上任。前任牧师种下的花,常常遭到上学的孩子们折断,于是他想改变。一天早晨,那位牧师站在花园中,孩子们正向学校走去。有一个小男孩走近他,问道:“我能折枝花吗?”“你想要哪枝?”牧师问。小男孩选了一枝很美的郁金香。牧师高兴地说:“这花归你了。但是如果你把花留在这儿,它还能开好几天。要是你现在折走它,那就只能玩一会儿了。你打算怎么办呢?”小男孩想了想说:“那我就把它留在这儿,等我放学回来再看看它。”那天下午,有二…  相似文献   

8.
权利下放     
问题:自从女儿文文上学后,我就和许多的父母一样,每天早晨饱受“打仗”的滋味。女儿要么不起床,要么就是不肯穿衣服,嘟着嘴说“这件不行,那件不好”。再者,刷牙、洗脸慢腾腾,一个早晨,直把我弄得心力交瘁。妙招:每天晚上睡觉前,我拿出两套衣服,让她选自己第二天穿的一套。然后我再请她帮我做参谋,选定我穿的衣服,还对她的参谋表示感谢。此时,女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显得特别高兴。由于衣服是孩子自己选定的,所以到第二天早晨都能乐意爽快地穿上。这样,令人头疼的穿衣服问题轻松解决。问题:每天早上起床是个棘手的问题。特…  相似文献   

9.
五月的天说变就变,前几天还是艳阳高照的天空,今天早晨却突然拉下一张黑脸,顷刻之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春夏之交下雨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我校准备今天召开的运动会泡汤了。“呜……啊……”谁在教室里嚎啕大哭?我快步走进教室,闹腾的教室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都阴沉着一张脸。不用问,准是因为开幕式未能如期举行。大个子陈哲还在呜呜地哭。他既没有比赛项目,又是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子,怎么就好意思?我真纳闷。“同学们,你们的心情老师可以理解,好多同学为了能在这次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已经苦练了两个多月了。参加开幕式表演…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笔者到某小学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人教版第九册的《青山处处埋骨》。听后觉得不太理想,朗读没有感情,讲解支离破碎。课后交流时,我问那教师:“上课前,课文你读了几遍?”那青年教师说:“记不得了,七八遍肯定有的。”“你是怎么读的?”我追问。那青年教师有点惘然,似乎想说:读书还有怎么读的?她想了想解释说:“就这么一遍遍读过去,想过去,有时还做些记号。”  相似文献   

11.
●说图意。教材上的图能使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动态化、趣味化,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的好材料。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抽象概括能力不高,为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一种运算或认识一种简单的数学规律,教材往往配以插图帮助达到这种要求。为此,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说图意,重点让他们说出“图上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变化?”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0页中的“做一做”的第二幅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画的是九条鱼,一条在旁边,八条在一起”等。在这一启发下,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八条在一起,还有一条游走…  相似文献   

12.
动物小学四(1)班有个调皮的学生叫小马虎,常常迟到。一天早晨,小马虎又迟到了,班长大公鸡责问他:“你为什么经常迟到?”小马虎眼珠一转,不慌不忙地反驳道:“我昨天就没迟到嘛!”(这是事实。)大公鸡被他反驳得哑口无言,但仍然不服气,认为自己批评得对,可就是说不清调皮的小马虎的反驳错在哪里。你能说清调皮的小马虎的反驳错在哪里吗?C小马虎的狡辩@安东  相似文献   

13.
从“三角函数”到“立体几何”,从“ABC”到“定语从句”,从“蜀道之难”到“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母系氏族”到“自由女神像”……我相信,我现在的大脑思维速度决不亚于奔腾4的CPU。我买了一本厚度为6.8~7cm的习题书。我开始刻苦钻研每一道题目,像是一条在题海中游弋的鱼,一条快被题海淹死的鱼。我很害怕,心里很矛盾,可又能如何呢?眼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超越我,我感觉到恐惧和压力。早晨起来,我找遍了整个寝室都没找着镜子。室友说:“你还敢照镜子。你是怎么啦,有病啊?”我愕然,难道我有什么异样?好心人递镜子给…  相似文献   

14.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参加复试的头一天,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相似文献   

15.
在家里,我和妈妈都管爸爸叫“教育家”。为什么呢?因为他总能想出巧妙的方法,让我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不信,你瞧!一天早晨,爸爸做了两碗面条,一碗上面有一个荷包蛋,一碗上面没有蛋。爸爸问我:“吃哪一碗?”“有蛋的那一碗!”不知底细的我指着有蛋的那碗面条说。“让我吃有蛋的吧!孔融四岁就能让梨,你已经十二岁了,该让蛋了吧?”爸爸一副深沉的样子。“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我态度很坚决。“真不让?”“不让!”我一口把荷包蛋咬了一大块。“不后悔?”“不后悔!”我又一口,把整个荷包蛋都吃了。等我把蛋吃完了,…  相似文献   

16.
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早晨,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早晨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在家里、街上、公园、学校、集市、田野又会有哪些场景?看来,早晨可写的内容很多。请你以“早晨”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发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个场景,也可以写早晨的景色。注意写出你对早晨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张锐 《江苏教育》2007,(11):41-42
学校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有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房里摘下了那朵最大的玫瑰花。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拿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一天下午,我下课后,刚走出教室,后面一个女生就紧随其后出来了,手里拿着书和笔,叫了一声:“老师。”我突然想起,她前几天没来上课,班主任说她家里出事,请假回家了几天。于是我就问她:“家里怎么样,还好吗?”她说:“谢谢老师,还好,没事了。我想请老师帮我补一下课好吗?”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试题:“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答一:碧血洗银枪。答二:乱世出英雄。前一位老兄应该是个古龙小说迷,后一位则非常有气魄。语文试题:“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答:好酒同品尝。要么本身就爱喝两口,要么是广告看多了。语文试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什么?答:人不风流枉少年!此乃“新新人类”的心里话。生物试题:请说明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一:网吧被查封或电话欠费停机。答二:当代整容术已能妙手回春。我佛慈悲!谁敢说中国年轻人的环保意识不强?政治试题:德国哪位领导人在出访时为纳粹的“二…  相似文献   

20.
杨雷 《湖北教育》2010,(2):25-25
一天上午放学后,我在教学楼上巡查。还没走到四楼,就听到吵嚷的声音。上去一看,原来是四(1)班的语文教师杜平在办公室里批评一个男生。“是不是你?你到底说不说?”杜老师严厉地质问道,那个男生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站在旁边瑟瑟发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