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A0):26-27
电影《纳尼亚传奇》改编自英国作家C.S.路易斯的同名系列奇幻儿童文学作品,其蕴含诸多象征性符号,以紧凑的情节、奇幻的想象征服了亿万观众。本文以第一部电影《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为例,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解读,并从文化隐喻的角度剖析了影片所折射出的西方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从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一剧中主要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和剧情变化等方面,对剧中所传达出的人物的意义丧失、怪异陌生、以及梦幻般的非逻辑化行为等特征,论证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用非正常语义所表达的世界图景与人类状况的荒诞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派诗人的杰出代表,戴望舒的诗歌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戴望舒诗歌艺术具有意象的多样化、意境的朦胧美、语言的散文美和修辞的奇幻美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纵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其中存在的意象多种多样,如视觉意象、神明意象、正义意象、动物意象等,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不但生动描写出生活在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也显示了莎士比亚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更拓展和丰富了剧本的意义和内涵,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约翰·德莱顿这样评论莎士比亚:"是一个在所有现代,也许还有古代诗人中具有最大和最全面心智的人。所有自然界的意象都在他的脑中,他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当他描述任何事物时,你不仅仅看到它,你还能感觉到它。"①其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当今学界却罕有专文对此问题做深入探讨。笔者认为,水意象在莎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拟对其剧中水意象的最为主要的类型———暴风雨意象进行探讨,并对其在剧作中的象征意义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一流的剧作家,奥尼尔在已经创作的近50部剧本中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并在能想象得到的所有戏剧形式上作出了创新,尤其是将心理斗争和现实主义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之中。《毛猿》这部剧则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中国武侠奇幻小说都从本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情趣中获取灵感,创作了大量新鲜且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这些意象既寓义理,又蕴情感,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多重意义,也反映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对当前国内武侠奇幻小说创作的影响特点。  相似文献   

7.
晚清通俗小说中的国家想象充满了强悍任意的“桃花源-乌托邦”意象。这一想象意象,深深烙着中国文学想象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印迹。描绘单一且集中的强国乌托邦意象,就是对国人进行思想动员的一种文学承诺,表达着20世纪中国人的百年现代化之幻梦。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从意象、结构到主题,蕴含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对立的意象彰显了对善念的弘扬,基督教意象突出了对信仰的追寻。U型的叙事结构和浪漫传奇的主体情节反映了有始有终的人文关怀以及救赎与重生的主题。整部作品意图通过对神话、对基督教传统的回归提出现代人精神危机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论李健吾戏剧的审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位重要的剧作家,他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戏剧的精华,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努力开拓和创新。他在一系列剧作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结构的安排、情调的营构和诗意的追求等,构建了悲喜剧独特的艺术世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戏剧是一种"群趣"艺术,而曹禺是一位为演出而写戏的作家。他在创作中特别照顾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趣味,很重视也很懂得激发剧场时空中的"群趣"。本文探求剧作家曹禺作为一位汲取中西艺术精华的现代剧作家在剧场性"群趣"上的超越性追求,这对于当代戏剧创作及剧场性的营造都是富有启发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当代剧作家按照传统戏曲自身的创作规律和现代意识,创作了一批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同时体现现代化品格的戏曲新作,成为中国戏曲振兴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马基雅维里主义"备受欧洲各国统治者的推崇,但是戏剧家却在作品中对其进行严厉的批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当时仍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督教道德规范相违背;二是由于"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文艺复兴戏剧家的政治诉求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SilenceinWAITINGFORGODOTLiShixiaoAbstractSilenceasadramaticdeveieisusedfrequentlybydramatiststoexpresvariousthingsandfeelings...  相似文献   

15.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可以概括为疯癫的人物形象、慵懒的人物形象、潇洒的人物形象等几种类型。而剧作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与描绘,主要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根据1934年回家探亲旅途所见所感写成的一篇散文。作者真实所见的湘西是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所呈现出的一种堕落趋势,但在作者的笔下着重表现的是诗意的人性美,这种美是建立在沈从文过去经验和经历基础上的想象和虚构,也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所以对它的摧毁和消亡怀着不易行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  相似文献   

17.
"孟母三移"故事代代相传,耳熟能详,这一故事也被戏剧家作为题材,演绎成各种戏曲作品。从南戏到当代,均有不同类型的"孟母三移"题材剧,现知的有六种。从已掌握的剧本来看,剧本情节越往后越简单,越容易演出,然而它所反映的主题依然很深刻。通过各个时代剧作家不同的改编,将孟母教子的精神通过戏曲这一特殊形式传播开来,不仅歌颂了孟母,而且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坛上,杨骚和白薇是一对卓有成就的情侣剧作家。他们的剧作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他们的整个创作中潜藏着一股充满性别差异的强烈的情绪流,他们剧作的审美内涵呈现出迥异的特点。杨骚和白薇剧作的审美内涵的衍变,蕴含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给整个现代戏剧史乃至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个案”。  相似文献   

19.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熟的单折戏,直到清代都不断有人创作和演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选题严肃、线索分明、结构紧凑,自始至终为一个完整行动所贯穿,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长度,自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单折戏即可以被看作近代意义上的独幕剧。以写意抒情为宗旨的剧体诗及中国式独幕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领域的新突破,明杂剧作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是在其“因情成梦”的独特人生体验与“以梦写情”的戏曲创作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从《紫箫记》到《紫钗记》,体现了汤显祖“因梦成戏”戏曲观念的理论自觉,之后他完全遵行了这种戏曲创作逻辑,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其审美内涵.这种戏曲观念的美学价值在于“梦”不仅是剧作家用以塑造人物、观照现实、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剧作意蕴风格、艺术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戏曲编创的“主脑”与关捩,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戏曲美学诸如“虚实”、“体用”、“传奇”、“真幻”等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