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中常常见到。所谓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字词多义性,以及语音的相同和接近性,有意地使要表达的内容具有双重(多重)意义。这样双关就兼有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有时以显性语境为主,有时则以隐性语境为主。使用双关能起到含蓄、幽默、俏皮、讽刺等生动的艺术效果。另外,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能达到双关的效果,所谓一语双关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人类语言展现其活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新词新语的创生,语言的破格,各种修辞格大胆而巧妙的运用等等要归功于新闻作者的辛勤劳动。他们不仅在知识信息上饱餐读者,同时在语言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谈谈双关语在新闻报道特别是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双关,英语里称为Pun,是中外语言所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充分利用人类语言一词多音多义或异词同音近义的特点,在同一句话里同时表达两层不同的意义,以造成语言活泼、幽默或嘲讽的修辞效果。该辞格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语言含蓄,予人联想。例如留洋英国的三位中国球员范志毅、孙继海…  相似文献   

3.
刘艳 《新闻爱好者》2007,(10):30-30
双关,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汉语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故意使语句同时兼有甲乙两种语意,或一明一暗,一隐一现,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将两种语意巧妙联系,使之兼而有之,令受众由甲想到乙,由乙再重新认识甲,反复咀嚼,回味无穷。汉语双关修辞的这种特殊效果,为广告制作者提供了优越的创意条件,拓展和延伸了广告的影响力,因此,双关广告大量涌现,精品迭出。  相似文献   

4.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说另一个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汉关。双关一般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两个类型。它能使作品的语言表达含蓄曲折,意味深长,幽默风趣。双关是古典文学中传统的修辞方式,它的历史悠久。但是,双关的历史究竟有多久?双关到底产生于何时?这个问题人们似乎认识得还不太清楚。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在论述双关时虽没有追溯历史,但所举的例证只到六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为止,没有再举更早的例证。有的著作虽举到汉代或更早的例证,但为数极少,语焉不详。有的著作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5.
双关是自元杂剧、明清小说流行以来汉语中较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图像也在明清以降大量出现。溯及其源,学者往往以"古已有之"不加分别地对一些视觉材料作出双关图像的解读。本文首先界定了包括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主要类型在内的双关图像的含义;继而考察其较为明确和广泛出现的时间脉络。在确定双关图像出现的时间下限(明代中期)的基础之上,将关注点放在双关图像可能出现的宋代。一方面,通过梳理《宣和画谱》中"三元(猿)"、"马上封侯(猴)"等今日极为常见的"双关图像"个案,剥去今人习以为常的定性,只参考同时代人的命名和议论,讨论其在当时是否已普遍出现;另一方面,基于双关图像往往表现吉祥寓意这一特性,指出这一时期以图像表现吉祥寓意的主要方式并非利用双关。因此,作者认为双关图像较为明确和广泛的出现当在宋元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双关判文的体制、选材、内容和性质进行分析,认为双关判文具有一个篇名、两道判题和一则判对文的特殊结构,其两道判题的出处和内容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王军 《青年记者》2010,(7):17-18
近几年来,各种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不良广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作品中,有的挤眉弄眼、搔首弄姿,有的乱加噱头、故弄玄虚;有的形象猥琐、动作怪异;有的违反科学、宣扬迷信;有的语出双关、让人猜谜;有的乱改成语、制造语言垃圾;有的含有性暗示、性挑逗等不良、不雅语言和画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各种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不良广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作品中,有的挤眉弄眼、搔首弄姿;有的乱加噱头、故弄玄虚;有的形象猥琐、动作怪异;有的违反科学、宣扬迷信;有的语出双关、让人猜谜;有的乱改成语、制造语言垃圾;有的含有性暗示、性挑逗等不良、不雅语言和画面.  相似文献   

9.
要富有文采     
在写作新闻导语时,除了要在内涵上善于突出以外,还须注重语言的提炼和妙用,力争简练、含蓄、委婉,富有文采。这同样可以使新闻一开头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为此,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拟人化、谐音双关和幽默语言等.下面举一些例子,并略加评点: ①河南日报1987年6月9日讯驻马店农业银  相似文献   

10.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提出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观点,已逐渐为广大报人接受,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办报思路。同时,各报纷纷扩版,也使“图文并重”成为可能。如何实现“图文并重”,各家报纸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笔者认为,要实现“图文并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并重,而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是指专门用于表达新闻事实的特殊语言,而与文学语言、外交语言、科学语言等行业语言有所区别。它既有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语言自身的个性。与此同时,新闻语言本身也是包含多种类型、多种语体色彩的。然而,作为一种实用的语言,它首先应当能达到一定的预定目的——具体到新闻领域,就是要向受众传达准确有效的新闻信息:其次,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出发,它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具有语言的美感。简而言之,新闻语言应当力求功能与美感并重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传播信息的功能。而在当前,似乎新闻语言的美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歧义,在语言学中是指同一语言片段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思。因为歧义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它本无所谓好坏优劣,主要看我们如何去运用。若能把握歧义的特点.妥贴地用好歧义标题,往往也能很好地增强表达效果。毛泽东同志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标题既有“告别”的意思又含有宣告以司徒雷登为代表的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这一时代“结束”的青用.往回县n田“别了”的歧义构成语义双关的典范用例。再如某报标题:(1)高倍评价佩罗尔队:“他们踢得认真高任等待“高峰”这则新闻是说球员“高峰”在1995赛季中表现不俗,受到球迷…  相似文献   

13.
所谓以名命题,是指用人名、地名、物名、单位名等作题的方法。以名命题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应用中以占新闻五要素之一的何人、何地最为普遍。但也有不少标题往往因“旧、浅、多”而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所以,以名命题要依据其内容的特色,在增巧、增趣上下功夫,突出新闻标题的显著性、趣味性、新鲜性、接近性,让标题传神醒目。以名命题的技法很多,主要有十式: 一是双关式,即一语双关。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有时有意使标题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但作者意在一种为主的理解,言在此,意在彼。而另一种意,则增强着标  相似文献   

14.
和凌娜 《大观周刊》2012,(16):154-15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它同时也体现了民族传统习俗特色。这些文化上所形成的差异同时又对英、汉这两种语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英、汉这两种语言同样也在传统习俗、文化背景以及词汇内涵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纸质媒介如今已进入"读图时代",照片新闻已成为纸质媒介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提出"三分天下占其一"甚至"半壁江山"等等,然而,不论多少,"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在读图时代,穆青同志提出的"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要两翼齐飞"的观点已经变成报纸版面语言的主流。但是,长期以来新闻摄影队伍新闻和文化两个建设相对滞后,有些新闻摄影记者长期沉迷于相机"器物"层面的语境而不能进入新闻语境,个别的甚至连图片的说明文字也不能顺利过关。  相似文献   

16.
浅谈汉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里一颗耀眼的明珠 ,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由于千百年形成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 ,一种语言诗歌中的韵律、对仗、比喻、典故和双关在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时 ,往往受到联想效果、文化默契诸方面的限制 ,诗歌翻译成了文学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从词语、文体、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浅谈诗歌翻译如何突破种种障碍达到“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对现实“创造性地解释”,而这种“解释”要靠电视语言来实现。电视语言是由画面(图像及文字)和言语(解说词、同期声语言)两大表达体系构成的。  相似文献   

18.
二元档案实践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档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档案整理 ,档案整理的内容包括档案的实体整理和档案的信息整理 ,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大档案整理实践活动。档案的实体整理必须遵循历史性原则进行 ,而档案的信息整理应该坚持历史原则和逻辑原则并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电子档案 (文件 )的整理在充分注意文件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同时 ,必须加强档案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以最终实现其记录历史和再现历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双关,原是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方法。即借用语音或语义具有双重意义,起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例如,刘禹锡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借言  相似文献   

20.
张铁柱 《大观周刊》2011,(32):186-186
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