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0月下旬起姜椿芳同志病情加重,社内有些同志见着我,以为我会有所了解而问我:“姜老病情究竟如何?”,出差上海分社也有多位同志问及,使我感到不少同志真切挂念着姜老.12月12日我回京到社,有同志告,按姜老病势,不得不酝酿他身后的悼词,我一听之下忍不住一阵心酸,不意已到此地步,可是仍没有意料到他竟会走得如此之快,17日就去世了. 姜椿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是他坚强的事业心,是他对中国大百科全书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2.
姜椿芳同志逝世了,我沉思往事。椿芳同志是我敬爱的师长.这里有崇仰和私淑.也有身蒙其教。我在人生历程上的几个段落,都为他的教泽所被。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办了华东新闻学院讲习班,我作为年青的旧报人参加这所革命学校学习。院长是名记者恽逸群同志,他聘请了新闻界知名人士范长江、夏衍、冯定、王芸生等同志到校讲课。教师名单中就有椿芳同志。那时他是时代出版社社长、《时代》周刊主编,他讲“联共党史”  相似文献   

3.
当我得知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研究会、翻译工作者协会、出版工作者协会的同志们准备召开祝贺会后,心情一直很不平静。面对这样高的荣誉,思前想后,深感不安。特别是在会上听了王震同志讲话,姜椿芳同志代表四个单位的祝词,和其他同志的发言,我感到对我的表彰愧不敢当。同时深深的感到,这是党中央和同志们的亲切关怀,我受到很大教育和鼓舞。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已近百年,不少先烈、前辈贡献了  相似文献   

4.
巍巍学者风范──悼尊棋师金常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后半生有幸,在15年百科全书之行中,同时遇到三位可敬的老师.而且亦师亦友。他们就是姜椿芳、萧军和刘尊棋。严格说,他们都不是我的授业师,而是我敦品立身的老师。我向姜椿芳学习的是他的锲而不舍的事业心...  相似文献   

5.
编者同志:我在外交部办公厅搞英语翻译工作,看到了你们编的《出版工作》,引起我的一些想法,现写去供斟酌。一、我完全支持姜椿芳同志关于早日编辑出版我国百科全书的建议,以及他提出的一些步骤和作法。百科全书不能搞突击,除非其中某些条目以翻译外国著作为基础。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编辑室(或出版社)和一个完善的资料库。以《不列颠百科全书》为例,它的内容是分条请专家写的,但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编辑部,最近几年实际上已经搬到美国,俈美国资金、资料  相似文献   

6.
“从类书到百科全书”,是我手编姜椿芳百科全书文集所用的书名,现在我愿意借来用作本文的题目,因为我写本文时不能不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我的老师、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从类书到百科全书,也就是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如何继承类书的有益传统,吸收外国编纂百科全书的经验,并有所创造,以求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中国之特色。这也是姜椿芳生前和我们百科编辑们长期切琢切磨,并付之实践的事情。我们的探索,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姜椿芳与狄德罗黄鸿森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问世了。此时,不禁想起它的倡导者和首任总编辑姜椿芳,同时想起世界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狄德罗。狄德罗(1713~1784)在西方一向被称为现代百科全书之父,因为他主编...  相似文献   

8.
姜椿芳     
从翻译家到出版家的道路,姜椿芳是作为革命者走过来的。他是我国翻译界的老前辈,译著等身,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小说、剧本、戏剧理论、诗歌等。他还写过大量的散文。有人说他是杂家,但人们更多地是把他的名字和百科全书联系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孜孜以求,锲而不吉,成为我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 1921年,姜椿芳生于江苏常州。1928年他随家迁居哈尔滨。少时自学俄语,18岁  相似文献   

9.
姜椿芳曾经对我说:"关在狱中七年,我想的就是,如果还能活着出去,一定要编辑出版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 怎么他被关了七年!是因为历史上的问题吗?不,他的历史再清楚不过了,他本是常州人,父亲因为失业带着一家搬到哈尔滨,投奔大伯.家贫,他上不起大学,只在一个俄侨那儿学了两年俄文,以后就以俄文翻译和担任一些编辑出版工作,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10.
莫远人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 远人同志与我相识于四十年代后期,解放后,大部分的时间工作在一个单位。他为人忠诚,忠诚于同志,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党的事业。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他住院的第一天去看他,他交给我一份《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报告》初稿,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11.
姜椿芳的名字,我最早是从报纸上知道的,他是一位大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真正目睹其人的风貌,还是在参加组织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后. 1984年4月,航空工业部派我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航空分编委办公室的领导工作。从此,我有了同这位老前辈直接交往的机会.我是以百科全书小学生的身份结识姜老的。我们《航空航天》卷起步之先,学习了姜老在几次大百科全书编辑会议上的讲话.从他的讲话中,我们了解到  相似文献   

12.
芦珊珊 《出版科学》2009,17(6):102-105
以编辑家姜椿芳的编辑实践为出发点,在结合史实材料的基础上,从编辑情怀、编辑立场、编辑方针、编辑方法和编辑精神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他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曾于2014年第2期刊登了宫洁菁撰写的《〈孟姜女〉缘何失去宋庆龄垂青》一文,之后我们有幸收到了翻译家姚以恩先生对此文的反馈。由于此文中提到的在上海排演《孟姜女》的促成者之一——姜椿芳先生正是他的恩师,因此他也从姜先生处得知了当时的详细经过。姚以恩先生热情地为我们讲述了音乐剧《孟姜女》诞生的前后以及姜椿芳与阿甫夏洛穆夫之间的往来,从亲历者的角度,为那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补充了新的资料。——编者  相似文献   

14.
挽姜椿芳老师斩棘披荆,百科盛事,十年功业垂成。愿未了,身先去,英雄泪。呕心沥血,千载丰碑,一代精华怀念。地为基,天无涯,松柏绿。挽椿芳同志时代主笔。百科元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于1978年由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1980年各卷陆续问世,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由姜椿芳担任总编辑,1986年姜改任顾问,由梅益担任总编辑。姜、梅都是资历很深的老同志。姜1987年去世,随后即发生总编署名权的纠纷,时间长达6年,直到1993年才结束。此事乔木亲自过问,时任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花了不少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与国家版权局的同志一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访李準     
1990年9月18日,河南省“中原文化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的处长任子厚同志邀我去参加开幕式。我们乘公共汽车赶到首博,开幕式已过,于是,我便随人们参观那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时,我才发现李準同志也来了。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紧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候。这是我第二次同李準同志见面。第一次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我正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当编辑。一个春节过后,我的同事、学长赵尊党拉着我去看他。尊党是河南人,与李准同志很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1938年春,八路军驻渝联络员周怡同志到了重庆,当时除他夫妇外,人手很少。最初一段时间,我常在他那里来往,帮他了解一些地方上的情况。汉口《新华日报》重庆航空版是由《大公报》代印的,每天要等大公报的机器空下来后才能开印,出版时间迟。周怡同志当时就想自己搞一套印刷,他给我谈起此事,也可能已预感到《新华日报》有一天会迁川,这点他没说。一摸底,问题可多了,当时迁川工厂甚多,凡是机器设备都很缺俏,印刷器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13,(1):63-63
成都军区 银军 颁奖词:志在祖国大西南,不断接受新挑战,全力跨越困难,超越自我。在军事新闻的雪域高原他奋力攀登.在军事文化的万里长空他奋力搏击。我们顶你!我们祝愿你!我们期待你!  相似文献   

19.
穆青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30多年直接领导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逝世,使我十分悲痛.他做人、"做官"、做记者的楷模形象,令我特别思念.可记忆的积累和时间的延续是背离的,他教育、鞭策我的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失,模糊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但穆青的睿智和优良的人品作风,已化作火种,在我的新闻生涯中,燃烧、照亮、生辉.  相似文献   

20.
岁月忽忽,姜老离开我们15年了。姜椿芳的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座中华文化丰碑之上。我翻出20多年前大百科初创时期的一些文件手稿,那上面有着姜老修改的手迹。透过那一行行文字,我似乎又看见了姜老的音容笑貌。我还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纪念,那是姜老于1987年逝世前,用他生命最后力气与我谈话的录音。听着熟稔的声音,与姜老相识、相知和诀别的情景,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