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记者是一个没有作息时间表的职业.只有每时每刻绷紧着神经.才能及时捕捉随时随地发生的好新闻。因此,做记者特别是做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锐化自己的“新闻眼”、“新闻鼻”,学会“全天候”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2.
刘俊 《新闻前哨》2009,(10):22-23
应国内高校的邀请,马克在一些高校和媒体进行了讲学。本文作者承担了这些学术讲座的口译任务。“优秀记者的五大素质”是马克教授记者观的核心内容,里面融入了他长年在世界顶级新闻通讯社的工作感知.也有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理梳理。作者在对他的观点有较充分的理解基础之上,做了“马克记者观”的翻译、整理和归纳工作。  相似文献   

3.
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表现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有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后来历史的大势所趋,任谁也做不成皇帝了,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诸如记者、律师、作家之类,庶几得以幸费.加盖“臣”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披露了所谓“纸馅包子”的社会丑闻.援引“业内人士”爆的猛料:废纸箱搅碎连同肥猪肉一起制成“肉包馅”.为强化“真实性”.播出中有记者暗访的“制作过程”。许多网站、报纸和电视台纷纷刊播.海外传媒也抓住此事大做中国“食品问题”的文章。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在抽检全市23家早点摊的包子后.未发现“纸馅包子”。后经北京市各有关部门联手调查,认定“纸馅包子”新闻为虚假报道.是北京电视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自编自导的。  相似文献   

5.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6.
康美权 《声屏世界》2011,(10):69-69
笔者到乡村采访。一些农民朋友说,有的记者到基层采访喜欢摆“官”架子,没有一点“土味”: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各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他们说.和这样的记者在一起.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有点“土味”的记者。  相似文献   

7.
宗培书 《新闻窗》2013,(4):93-93
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老话,“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长期以来,大多数新闻从业者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要具备“万金油”式的工作能力,什么都要懂一点。曾有一位新闻前辈用挖井来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搞科研的就如同是在挖一口深水井.井口不大,但深;做记者的就如同在挖一口大口井,井口很大,但很浅。以此教导笔者说,做记者涉猎要广,什么都薯懂一地.伯不一帘惜徨名.  相似文献   

8.
陈枫 《新闻传播》2009,(9):110-111
在中国媒体各驻外记者站中,有着所谓的“贫稿站”和“富稿站”之分。其实.“贫稿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富稿站”.关键在于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如何。而要提高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必须要充分了解“贫稿站”的特点.掌握新闻发现的三个要素: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同时树立三个意识:走出去意识、窗口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每年3月.两会报道都是军报宣传的一道“例盘菜”。例盘菜不好做,做好了,大家年年都会翘首期盼;做不好,没等开席大家就没了胃口。作为一名分工时政宣传的编辑、记者,我从1996年第一次上两会至今,除了中间有两年空缺,其余年份不是在前方当记者,就是在后方干版面.最近这两年则开始较多地参与到报道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对例盘菜的难做也算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发现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记者个人的知识修养、思维习惯不同,新闻发现的具体方法也干变万化、形式各异。按照古人“文有法,无定法”的说法。新闻发现也是“有技法而无定法”的。好的方法常常使人或事半功倍,或柳暗花明,或豁然开朗。当然,做记者如果企图有新闻发现的“灵丹妙药”,把别人成功的发现方法当“模式”僵化地效仿是很不可取的.但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让青年记者在“走转改”中做到身人、心入、脑人,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做“无冕之王”,成为“市井记者”、“工地记者”、“田埂记者”、“车间记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2.
提起做学问,新闻界一些同行可能会感到陌生,或谓:那是学者、教授和研究员的事,与新闻记者何干?看来先要澄清的是,记者要不要做学者,或者说要不要做一点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此很多老记者的实践早已作出肯定的回答。记者出身的著名作家艾煊就说过:“记者应是个博学之士。”那么,做学问也就决不是同记者工作不相干的事了。况且新闻本身是一门科学。报纸、广播、电视各有自己的学问;编辑、采  相似文献   

13.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4.
黎力 《新闻通讯》2011,(11):32-33
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环球网做了一个关于“记者形象在你心中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在线投票,有8664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其中认为记者印象负面的高达73%.远远高于对记者持正面印象者的27%。数据显示出公众对记者的职业角色期望值非常之高。但对实际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的表现却不甚满意。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个专家,还应该是个杂冢。的确,做一个普通的记者不难,做一个好记者很难,本人初到记者岗位,对如何做好记者工作有这样的理解。一、做一个好记者,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做一个好记者不能懒。脑子不能懒,眼睛不能懒,嘴不能懒,腿不能懒,手不能懒。有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报纸长于文字,电视靠的是画面,那么毫无疑问:广播是要依赖于声音来赢得受众的。这很像军队中有海陆空各兵种之分,尽管大家做的同一样活儿,但手段、方式却不同。各有各的拿手好戏,各靠各的看家本领。但是,只要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各种各样的采访实践中,拿录音机采访的广播记者确实是越来越少了。这一点,只要认真地收听一下我们的广播节目,很容易就可以得到验证。事实上,许多广播记者缺乏“广播语言”意识,常常将自己混同于文字记者。  相似文献   

17.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做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  相似文献   

18.
做记者就要做有爱心的记者,做记者就要做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这样的记者,才是百姓喜欢、党和政府信任的记者. 笔者在鲁中晨报做记者十年了,十年来,在每一次的采访中,不单单为了写稿而采访,而是通过采写稿件,策划好每一次采访,为社会做贡献,为百姓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记者并不难,但要做一名好记者却不容易。记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灵敏的新闻嗅觉.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抓住好的新闻线索,挖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20.
从1986年开始,我做体育记者已经有16年的时间,在体育记者圈中也混成了“老记者”。16年来,我采访过4届奥运会、3届亚运会和许多世界锦标赛以及国内的联赛,在此,将自己做体育记者的两点心得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