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太极中心论是以太极为中心,将日月地球五星同列相应为客体的思维模式.宇宙太极中心代表阴阳二元动静消长的宏观和微观规律,具有完整而严谨的排比系统.它反映了自然界--宇宙生命社会现象的一条基本规律,含有朴素的唯物辩证原理.  相似文献   

2.
太极学说是易学哲学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学说。汉代易学以太极为元气,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由此太极学说也就与中国哲学的宇宙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明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继承这一学说,更提出了一个简明而系统的宇宙形成理论。而王弼玄学派易学则以虚无实体为太极,宣扬“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朱熹以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说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又将其宇宙生成论转变成为宇宙本体论的体系。气学派的张载以“一物两体”为太极。王夫之又提出太极阴阳说,将宋明以来本体论思潮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气学本体论体系,为中国古老的宇宙理论作了总结,对易道宇宙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跆拳道源于韩国,是韩国的传统国术,跆拳道太极型即是取自太极的精神,其意味着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太极八卦源于中国《易经》,是反映天地所代表的宇宙整体,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学术文化主流。文章对太极八卦在跆拳道太极型品势中的融汇运用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贾耿 《文教资料》2021,(2):69-79
“无极生太极”与“无中生有”是同一个哲学概念,太极是“有生于无”的有形者。无极是暗物质(无),为宇宙的本原,太极是明物质(有),为天地的本原。“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生成论,“太极生两仪”是天地的生成论。宇宙是由无极(无形)和太极(有形)组成的宇空,是“有无相生”“虚实共存”的太虚。太虚是“无极生太极”的时空场所,太极是先天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是“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精。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太阳,太阳是四太创世的果实,《说文》的“太阳之精”就是先天之精、“天地之专精”,谓之“天精”。精是天地万物一切的根源,精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心就是主宰,太阳就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天心以天精为体,以谷神为用,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来自于精、来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所以心为“精神之所舍”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生命之根源。  相似文献   

5.
太极文化是华夏的主流文化,理学太极论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其中的体育文化智慧也令世人瞩目。朱熹以"太极,理也"沟通了易学与理学的关系,并从阴阳、动静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等7个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太极论对体育文化的影响,同时以最具代表意义的运动项目太极拳为例,证明它将宇宙运化、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符虽然没有研究《周易》的专门著作,但将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与王符的宇宙生成论略加比较,可以看出《周易》学说对王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朱良志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将圆的纷纭复杂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太极之圆、圆满之圆、圆转之圆和大圆之圆。太极之圆标志...  相似文献   

8.
周敦颐遗著甚少,却承源启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宋明新儒学的发展具有破暗之功,具体表现为他熔铸佛道入儒,以太极立人极,建立儒家与佛教相抗衡的宇宙本体论,又以诚论性,贯通天道人道,开启了宋明心性儒学之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太极者,道也.道者,天下之至理,自然之法则.太极拳是太极哲学与太极思维在中国武术中的运用,其强调以人类自身的身体能量和生命潜能为载体,对宇宙真理与生命真相进行独特的证悟与演绎.修炼太极拳可以引导当代社会的人们“向里用力”身心兼修,以克服空虚、浮躁、物欲横流等多种现代病,最终追求一种内外和谐、身心和谐、天人和谐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哲人中,明确地把“太极”、“道”表述为本源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他认为,把握了太极之理,便是把握了“本体”,大本不立,小规不正,人生哲学的一个要义似乎就是也应该是“刮落枝叶,栽培根本”。杨昌济服膺于朱熹之论,用大原或大原则来表述朱熹所说的大本,认为宇宙之所以为一个整体,是因其有一种贯通其间的大原则:“宇宙间所有一切之现象,悉自此大原则而生”,人们应该深思默会,通晓和掌握它,唯其如此,就能把握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这就叫做“贯通大原”。  相似文献   

11.
周敦颐通过对《周易》、《中庸》二书中“太极”、“诚”二范畴的熔铸贯通,建构具宇宙生成演化论及形上本体论意味的本体论,以与佛教本体论相抗衡,巩固了自周公以来的以伦理代宗教的文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是原始创世神话的哲学表述,它与陈地流传的创世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陈楚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东夷和楚蛮原始崇拜和神话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通过神话获得名号。伏羲名号源于“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太极”或“太一”。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老子》和《易传》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可以看出,《老子》“道”和《易传》“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一 以建筑环境引发的宇宙意识的命题 室外大型壁画《奔向太阳》总长70米,构思独特,形式新颖,内容富于哲理性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壁画从选题到构思,始终以建筑环境为先导,引发出宇宙意识,并以此为基调,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太极意识展开画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挂”(《易·系辞》)宋代道家陈搏作“无极图”,周敦颐根据道家的传授,以《易传》中的思想改名“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来阐释自己的宇宙观,按着他的观点,太极乃万物之源,又始终在运动,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阴阳鱼对转  相似文献   

14.
<正>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源的重要概念和范畴,阐明了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传·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阴、阳二仪。阴阳相互依存,"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此消彼长,"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阴阳相互转化,"阳之极即阴之始,阴之极即阳之始"。受太极阴阳之道的启发,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追求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状态,把握好教学中虚与实、多与寡、开与合、动与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太极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它集阴阳、刚柔、有无、变易的智慧之大成,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是科学的灯塔。在学校工作中如何运用太极思维,打开智慧之门,让自己的工作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纲举目张,游刃有余呢?如何巧用资源,立体开发,让学生获得多元发展?太极思维将为学校工作带来怎样的启发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小学的校长、管理者、教师们,将从学校的全面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教书育人、学科教学等多个角度和不同的层面,与您分享他们在运用太极思维中的思考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1.周期地理学周期成固的历史假说1.1“道”与“太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本指行走之路,后来泛指运行的轨道,事物的法则。人们称天体运行的轨道为“天道”,人事运行的法则为“人道”。春秋末期,老子以为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宇宙是一团朦胧恍惚的存在物,鉴于它产生了天地万物,好似供天地万物来往的大路,因此称之为“辽”,由此“道”便具有了哲学意义。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传》从法则的角度使用“道”,认为万物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交替是天地万物生生灭灭,周而复始的普遍法则。“太极”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术学是以数字和符号的奇偶及不同的排列组合,说明宇宙的本源,描绘自然界的图式,阐明书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易经》数的延伸和发展,是中国数的哲学,(Chinese Nu-merical Philosophy),其主要内容包括太极,阴陌、八卦、五行、河图,洛书、干支等等。大致上说来,太极是整体观的模式.阴阳是一个二级模型,八卦反映了多维空间的变化,五行是元素模型,也是系统论的模式,河洛、干支体现了时空统一及生命自然信息。  相似文献   

18.
太极文化包含的哲理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借鉴太极哲学之宇宙浑圆一体思想,在班级管理中要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借鉴其对立统一思想,班极管理中要刚柔并济、公平对待学生、坚持内外同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扬长避知;把握其核心论和"太极和"理论,班有管理中要实虚结合、坚持平衡式管理,包容学生的差异不足。  相似文献   

19.
“太极”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差异,前以阴阳为基本范畴阐述宇宙的本源与存在样式,后以有无为基本范畴说明宇宙的生成与规律。易道的有为与《老子》的无为,易道的“时中”与《老子》的“反道之动”,在方法论上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的一面。他们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20.
确定中国哲学诸范畴、命题的座标位置,是建设中国哲学原理的基础工程。中国哲学中,道或太极、天命、天理、性命、性理、志、诚、仁等指称宇宙或心性的本体;气、义、礼、智基本属于知性层次;情、利、事、象等则处于感性领域;关于宇宙演化过程被描述为“气化万物”与“理一分殊”;而人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关系则概括为“格物致知”与“身体力行”。我国先哲力图敞亮心灵第三层面,有关实践理性研究之丰富、细密,着实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