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3月,广东一家报纸一篇关于海南香蕉染上"蕉癌"的报道,引起消费者恐慌,造成海南香蕉价格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13日广州<信息时报>AI版发表了一篇<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此文对香蕉的巴拿马病进行重点报道.同一天,<信息时报>又以<巴拿马病堪称香蕉癌症,多个国家地区深受毒害>为题进行了报道,其中提到"巴拿马病就是香蕉世界的癌症,无药可医……目前国际科学界都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3.
2007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此后一周内,海南的香蕉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信息的蝴蝶效应甚是明显。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发生了质变,变为谣言。  相似文献   

4.
2007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此后一周内,海南的香蕉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信息的蝴蝶效应甚是明显。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发生了质变,变为谣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吴玉兰 《青年记者》2007,21(10):36-3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媒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所以大众传媒传播的经济信息准确、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兴衰,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今年3月媒体关于广东香蕉感染巴拿马病毒的报道引发的“蕉癌”事件,就为媒体如何有效传播经济信息维护公众利益,促进市场健全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向所谓“基因食品”开出“第一枪”的是中国青车报记者张东操。在一次科普讲座会上,当听到基因专家提出“基因食品对健康并无帮助”的郑重警告后,具有相当新闻敏感的他便立即将这一重要信息端到版面上。张东操自己没有想到,由他这篇报道引起的一场风波旋即而至。  相似文献   

7.
今年春天,“毒蕉风波”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热点。南方某媒体3月初一篇有关香蕉受病虫害侵袭的报道竟演变成了香蕉会致癌的传言,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因“毒蕉风  相似文献   

8.
范玉吉 《青年记者》2016,(10):70-71
一 这些年不断发生“乌龙新闻”事件,举两则例子可以窥见一斑. 一则是2011年4月某电视台报道农贸市场存储库中催熟香蕉的操作过程,未向有关专家求证,便称“误服乙烯利会出现呕吐、恶心及灼烧感,长期服用对人体有害而无利”,影射使用乙烯利催熟香蕉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这一错误报道随后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在市场供求关系基本没变的情况下,几天之内香蕉收购价从7元/公斤跌到3.6元/公斤.香蕉产业技术专家表示,该报道缺乏基本常识,使用乙烯利催熟香蕉是常用手段,不会产生任何对人体有毒害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王丽歌 《青年记者》2007,(14):48-49
2007年4月7日,国家衣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什么时候能实现载入航天?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甚至火星?几乎每一篇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报道都能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关注。但中国的航天计划一向秘而不宣,即使偶尔有航天局官员透露只言片语,也绝不会做详细解释。科技记者只有从其他途径,寻找这方而的信息。 凭借新闻敏感和英文优势,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在最近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就发现了一个关于中国空间技术的大“秘密”。美联社说:“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提供了中国航天事业接近突破时的最新信息。” 说是“秘密”,其实它就刊登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公开发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吴玉兰 《声屏世界》2007,21(6):22-24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王丽歌 《青年记者》2007,(14):48-49
2007年4月7日,国家衣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赵振宇从香蕉催熟剂事件说起 2011年4月19日,深圳一家电视台播出一则名为《记者暗拍市场摊贩卖香蕉滥用催熟剂》的报道,称香蕉催熟剂误服以后会导致呕吐恶心及烧灼感,长期服用对人体百害无一利.报道一出,很多媒体纷纷转载,也让不少消费者对香蕉"望而却步".此报道不仅对受众有影响,还造成对企业的损害.报道出现之后,海南香蕉地头收购价从4月19日的3.5元/斤骤降至4月25日的1.9元/斤.<中作者单位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别具一格——读几篇关于“泥雨”的报道王元敬4月16日凌晨,北京下了一场“泥雨”。对于这一罕见的自然现象,首都一些记者、报纸通讯员和一些外国驻京记者纷纷作了报道。面对共同的新闻事件,记者们的报道思路却大相径庭,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北京的“泥雨”是凌晨...  相似文献   

16.
“毒香蕉”事件、柑桔“大食蝇”事件、香蕉乙烯利事件……眼前又冒出西瓜“膨大剂”事件,因为媒体报道了一起瓜裂现象,结果导致消费者误解,引起全国西瓜滞销。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农业领域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力进行审视。这几起事件都是媒体由于误导或炒作或报道不准确,  相似文献   

17.
中宣部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中,在谈到各新闻单位的宣传特色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北京日报,这次得到了一个采访名额后,这一个记者就采访了12篇报道,使北京日报关于会议的宣传大为增色。”总结里说的“这一个记者”,就是最近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郑理。他在拚搏会议报道要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象全  相似文献   

18.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9.
《文汇报》1997年1月10日于一版刊登了该报驻杭记者万润龙采写的《“15亿件衬衫积压”竟是空穴来风》的报道,在舆论界、企业界引起震动。此稿发表后,各地许多报纸相继转载。中宣部领导在中宣部阅评小组的阅评意见上作了批示。服装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和服装行业的厂长经理赞扬这篇报道,认为文汇报敢于及时澄清错误的信息,避免了国家造成更  相似文献   

20.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后,各国记者陆续发出大量报道,霍默·比格阿特的这篇报道是较早的一篇。它以凝炼、深刻地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本质而著称。一些美国新闻界人士称它是“第一流的报道”。每一个记者,当他要报道重大事件时,都会首先考虑要报道什么。在“密苏里号”上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