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现代化阶段的不可逾越、经典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缺陷决定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建构“新”现代性。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理性观的基础上重构理性是建构新现代性的根本。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语境是建构“新”现代性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一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一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及不确定性六个维度重建了新型的知识本质观.据此,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性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论争,进行深刻地教育学反思与批判,走向反思的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是后现代性对消除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异化的要求的时代呼唤,是人类对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要求的必然结果,是后现代精神的有机主义的重要体现。有机主义对我们建设和发展生态美学,消除现代性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全人类全面长足地健康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话语下,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提法都很凌乱、很弥散,像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女性主义似乎代表了一种不确定性,代表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结,与近代理性主义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格格不入。现代性作为一种后传统秩序的表征,在科学精神指引下摆脱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之后,具有实证主义显而易见的理性思辨特质。  相似文献   

6.
西方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是理性,而中国管理则因缺乏理性传统而难以融入世界管理思想的现代演进。虽然在西方管理理性正遭遇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和颠覆,但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是现代的而非后现代的挑战,因而理性精神的构筑对中国管理现代化而言是必要且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小说主要由政治功利主义小说、审美功利主义小说、审美自足主义(或曰审美超功利主义)小说三种形态构成.政治功利主义相应于启蒙的现代性,审美功利主义小说相应于审美的现代性,它们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唯一具有审美自足主义意味并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亦是审美现代性精神的进一步延续.  相似文献   

8.
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所谓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启蒙运动引发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特点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为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在启蒙精神的指引下,教育理论也开始了现代性之路,主要表现在目的观、研究观、课程与教学观、教师观上。现代性及其教育观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现代性没有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观也没有丧失它存在的合理性。现代性的教育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性的教育观之出路在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教育观的有机整合,即走和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既有代表理性精神和主体性的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强劲的变革逻辑,又有现代性引起的精神焦虑和叙事危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现正是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国内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后现代转向”命题的论争需要人们客观、辩证地对待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尊重差异、关注对话、倡导多元的思维风格;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和注重观念历险、想象创造的教育观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思潮的后现代转向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有效的建设向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师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现代化是以教育现代化为旨归,以现代性的确立和增长为核心,通过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实现教师形象、教师制度和教师行为现代转型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世俗化、专业化、科学化与人本化、民主化。中国教师现代化应当把握自身的矛盾规定性,确立一条现代性与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以及教师现代化不同层面之间的和合之路。  相似文献   

11.
理性和现代性形同孪生姐妹,自启蒙以来,理性的自我确认机制否定了神,解放了人,并以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规定。随着现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深,当代社会的种种弊端逐一暴露,享受现代化成果同时就意味着对自然和他者的侵害与剥夺,现代性危机凸现。仔细分析理性与现代性发展的轨迹,理性机制分裂及悖论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2.
儒学强调“价值理性”,西方现代性注重“工具理性”.两者均因发展失衡而存在弊端和生存危机.新儒家试图从儒学中开出科学和民主,但在实践上却行不通.西方的后现代性也难以弥补现代社会的弊端.如果双方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本着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态度,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优势互补的趋势,并有可能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觉、行为和举止的方式。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具体表现为:人积极追求自由权利,彰显个体主体性,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生成的确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封建文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性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文章认为,对于中国人的现代性建构,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不同的文化结构和形态的详细分析和总结,证明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之间既有巨大差异,又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连续性和发展变化的逻辑。从而也证明了后现代性是一种现代性,它并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是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组织的模式,集中体现着现代社会理性化运行的机制和规则。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应当穿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想的产生,现代性这种具有广泛涵括性的发展模式是否将自然归于终结,这只是一种单向型的结论。后现代或者可以看作是反思现代性,是后期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发展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独特的风险意识的产物。现代化理论的嬗变中萌生了对风险问题的初步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中风险意识有了较为系统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发展理论进一步在哲学层面强化了对风险问题的反思。在现代化研究的全球化转向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当代学术论争中,风险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关键议题,理论家们建构起了以"风险社会"理论为代表的各种风险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使现代化风险问题达致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7.
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是现代化知识和现代化的意识观念,最终则表现为"现代人"或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实现.人的现代化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教育现代化.班级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新一代的基本组织,班级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树立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管理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与未来社会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8.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9.
传统理想向现代转化的方式决定着现代化的制度选择和未来走向,传统大同思想中的民生取向使中国人不易认同资本主义,因而出现了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民生作为现代化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而且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超越市场理性,追寻现代性对人的意义,把民生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联系起来,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价值、分化与整合的统一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艾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