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爱国,是一种情怀,一种至高无上、超越一切情感的大情怀。先哲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热爱自己的国家, 护卫自己的国家,即固本,固本乃是大情怀。何以谓“大情怀”?试想,无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大学》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古人强调以自身行为规范不懈追求爱家、爱国的理想信念,并逐步发展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当前,家国情怀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屈原列传》中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这段文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高中语文课本对其中的“夺”“与”二字未加注释,《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则把这段文字翻译为:“怀王派屈原拟制国家的重要法令,屈原草稿最后完成,上官大夫看到了想争夺草稿,屈原不给他”。译文将“夺”译为“争夺”,将“与”译为“给”。我认为不  相似文献   

5.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及: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与乡土情怀、爱国主义、家国一体、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瑰宝关系密切,又是在传统文化瑰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论国号     
一“国家”和“天下”要说明什么是国号,首先须弄清什么是国家。古代对国家一般简称为国。国字的原始意义,依《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先秦时代,凡是境内之封,郊内之都,以及诸侯食邑,无不称之为国。《孟子·离娄下》:“偏国中,无与立谈者。”所谓国中,是指都城之中,这里是指齐国首都临淄城中。“国”和“天下”,在先秦时代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名词。在儒、道、墨、法等家的著作中,都是把两者区别开来的。《论语·尧曰》记孔子的话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说明“国”和“天下”在孔子看起来已经是不相  相似文献   

8.
《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该句中的“夺”字,课本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参考译文对该句作了如下翻译:“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显然,在对“夺”和“与”的理解上,两本书是彼此呼应并保持一致的,都是按照这两个字今天最常见的意思来理解,即分别解释为“强取”、“夺取”和“给”。如此解释,似乎能大致疏通句意。其实,只要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  相似文献   

9.
<正>战国思想家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子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近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载:“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乡土教育资源是指个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文化古迹、自然景物、地名和历史沿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社会发展变迁及民间艺术、语言、风俗等,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建莆仙乡土教育资源为载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学历史课程建设,更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历史上,传统中国一向是家族主义的重镇。家庭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常常被视为国家的根本。盂子说:“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只要家庭被有效地管理起来,社会的整个结构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固,国家的整体功能也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挥.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家与国一体同构,国只是被看作是家的放大。儒家的一整套伦理规范明显地具有家族伦理的特征。由于儒家信奉“治国必先齐其家”的原则,因此,在强调了一个“道德人”的培养之后,进而关注家庭问题和强调家庭道相修养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择要论述儒学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 :“有理走遍天下 ,无理寸步难行。”写作议论文时 ,不论是确立自己的论点 ,还是反驳对方的错误思想或反动言论 ,都必须在“理”字上下功夫 ,坚持以理服人。否则 ,将会出现树而不立、驳而不倒的现象。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呢 ?一、说理要全面、透彻我们先看一下一位同学写的议论文《谈逆境》片段 :是的 ,逆境常常是成功者的摇篮。因为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性格 ,激发人的意志。自古雄才多磨难。屈原流放而赋《离骚》,韩信受辱而统帅大军 ,他们在逆境中奋发 ,在逆境中崛起 ,在逆境中成功。但是 ,逆境同样可以成为懦弱者的绊脚…  相似文献   

13.
<正>国庆节即将到来,人们由衷祝愿祖国繁荣富强,民众安居乐业。赵晔《吴越春秋》曰:“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由此,想说说“国”“庆”两字的演变。(1)(2)国字是个很古老的字。西周时,国(图(1))字就有了,字形如同“或”,右为戈,左为“口”。“戈”会意用武器保卫“口”。这里的“口”代表的是领土。这个“口”不应读成口腔的“口”音,而是包围的“围(wéi)”音。也就是国土的意思。“或”是“域”的本义,也就是“国”。有意思的是,“国”字在《说文解字》里,不在“口”部,而是在“戈”部,作发声,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4.
屈原《离骚》中的“户”,《悲回风》中的“伴”,其解释在学界中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两词的释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说明,认为“户”字做“披挂、披带”解,“伴”字做“背叛义”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16.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涉江》一文,对“屈原”这一条目作的注释“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是值得推敲的,屈原怎么可以“自名正则,字灵均”呢? 第一,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可以自取的。古人的“名”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乳名”,往往是父母和祖辈们呼唤的“专利”,要是外人(关系极为亲密的有时除外)直呼其名,那就无异于是对其人的轻视或侮辱;“字”则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名”了,这才是一个人在外界往来称呼的“代号”,这也就是我们日常交往中打听对方姓名时要问“尊姓大名”才表示对对方尊敬的原因。为什么古人对名和字要这样讲究?这是由古人取名字的特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其中的“疏”字,课本注释为“疏远”。《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第4条录入一种说法,认为“自疏”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虽然在《屈原列传》中,“疏”字也有  相似文献   

18.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9.
《说文》九上:“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笔画。象花纹交互。甲骨金文的“文”字,象一个人的上身画有花纹。《说文》十四下:“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乳是人和鸟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字在表示屋子义的“宀”字下。“子”还兼表读音。“文”是一个象形字,不可分割。“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可分析出“子”、“宀”二字 汉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交错的笔画构成的,所以可以叫“文”。汉朝以前,就是这样称呼文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盅。”直到秦《琅邪刻石》“书同文字”才提到“字”。“文”“字”原本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相似文献   

20.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代爱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直接表示过对于当时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但是,对于屈原笔下的“民”字,至今却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不能不关系着对于诗人作品意义的认识,关系到对于屈原成就的科学说明。 屈原作品,班固《汉书·艺文志》和王逸《楚辞章句》均作二十二篇。这些作品中提到“民”的地方共十一处,其中《离骚》六处,《天问》《少司命》《哀郢》《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