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3.
杜甫秦州诗中的两处"南州",不同于《汉语大词典》、《旧唐书》等典籍所记。对杜甫《发秦州》所描述的南州以及他实际行踪的考证证明,"南州"是杜甫离开秦州后的明确去处,"南州"实为"南秦州"之简称,是指以仇池、同谷为其主要辖区的南秦州地区,这一区域包括汉源、同谷、清池与栗亭等地。  相似文献   

4.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叶燮《原诗》内篇下举杜甫“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晨钟云外发”、“高城秋自落”四句以说明“诗之妙处在含蓄无垠”、“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但诗例本身较难理解,需要结合杜甫诗歌的原文作全面理解。本文以仇兆鳌《杜诗详注》和杨伦《杜诗镜诠》为参照对四句诗例作详细疏解,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原诗》的诗学意旨。  相似文献   

7.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8.
杜甫在秦州期间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纯粹个性化的时期,诗歌中具有了明确的悲剧化体验,这种体验在咏物、写景等诗歌中有所表现,尤其是在占其秦州诗歌总数五分之一的“遣兴”诗里有更为系统鲜明的表达。杜甫流寓秦州时的诗篇在内在精神和艺术规范方面都出现了新变,这些新变可视为杜诗在杜甫弃官之前和入蜀之后的一个转折过渡,这种转折变化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作家审美心理变化的产物,因而此前作品中较为淡漠的悲剧意蕴在秦州与之后诗歌里得到了明显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0.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后,因关中饥荒,杜甫曾避居秦州(今天水市),后南下入蜀,在陇右旅居约半年。其间曾留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此诗究竟作于是年何月,历来说法不一。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认为:“始是自秦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近人冯至在其所著《杜甫传》中也主此说。如按此说,此诗当作于是年十月。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则认为,当是杜甫客居秦州,“将赴同谷”而作。如按此说,则此诗作于是年九月。 按吴十侍御名郁,时已贬官至长沙,杜甫所看望的是他在家乡两当县嘉陵江边上曾居住过的宅第,当时吴郁不在两当。两当位于今甘肃陇南地区东北,北接秦州,西邻徽州(今徽县地)。其东有嘉陵江自东北流经县境,其东为汉中府略阳(今陕西省略阳地)。 从地理位置和当时交通不发达的情况看,杜甫决不会从秦州专程去看望吴郁的空宅的。因为秦州至两当往返旅程有二百多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专程前往,  相似文献   

11.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相似文献   

12.
杜甫流寓秦州、辗转同谷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他在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创作了117首诗歌,诗歌在内容、体裁、文人精神和命运感叹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和此前诗歌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范。其诗作沉郁孤寂,带有沉重的命运感,呈现出一种普遍的悲剧化心理体验。杜甫的诗歌状态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写景、咏物、遣兴三种形式的诗歌表达,构成了杜甫秦州诗歌的框架,这三种诗歌形式所承载的精神指向是很明显的。写景诗中用自然山水意象将内心的悲感完全外化,使自然景致成为作家内心的投射;咏物诗中选取的独特的包含作家复杂情感经验的喻体形象更是生命悲感的隐喻;遣兴诗传达出作家对孤独痛苦的灵魂的不断探问,这种感兴体验在进入夔州后更加深化,杜甫秦州期间的遣兴诗的个体意义和延伸意义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20,(6):32-39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中有一类特殊的诗篇详细记述了诗人的系列病痛经历,这一类诗歌被称为"述病诗"。杜甫将疾病与人生境遇、时代环境相结合,成为其患病后生活与心灵的真实写照。诗人在述病诗中对病理病态进行细致描写,由此传递出浓厚的爱国忠君、心系天下、思乡怀亲、人生慨叹的所思所感,在述病抒怀、比兴寄托、沉郁顿挫、言辞精当等方面体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风神,并且作为杜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杜甫述病诗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太平寺泉眼》,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一为"同谷七歌"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杜诗何以称“史”?古今说者纷纭,而见解莫衷一是。 “诗史”之称,首见于孟肎《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高逸第三》)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承其说,称“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衷,世号‘诗史’”。至明代胡震亨大抵亦标榜此说,言“以时事入诗,自少陵始。”其意都在称扬杜诗翔实地记录了自己时代政治历史事件。 宋·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  相似文献   

16.
杜诗学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学术发展史上无疑是最吸引学者目光的永恒话题之一.在蔚为大观的杜甫研究领域,对其人其诗的关注和重视,产生了不少厚积薄发的力作,杜诗学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每年都有数百的研究专著及论文问世,还有专门的学术团体及研究刊物,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文学研究转型的新时期中,运用现代思想方法阐释杜诗,其意义就尤为显见了.  相似文献   

17.
《文选》赋、诗、骚三类的排序与《诗》的隐显颇有关联。《诗》虽不入《文选》,但三者的排序是以其与《诗》义的关系来衡量的:《文选》中的"赋"为《诗》之代表,故居首;"诗"虽发展渐异,但与《诗》仍属同途,故而次之;"骚"异于"赋"而疏离于《诗》,故又次之。  相似文献   

18.
杜甫以赋入诗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杜诗吸收赋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杜甫直接利用赋的表现形式.第一方面包括三点内容:杜甫"胸中罗宇宙",其诗描写范围十分广阔;杜诗描写"穷形尽相";它的结构小中见大.第二方面表现在:杜甫利用赋的构思方式,应用赋创造的意象,直接利用赋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诗心驱史笔——杜甫《八哀诗》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八哀诗》向来被认作诗的传记,明人王嗣奭《杜臆》卷七说得分明: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语纪之,乃老杜创格,盖法《诗》之《颂》;而称为“诗史”,不虚耳!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六亦引郝敬曰:《八哀》诗雄富,是传纪文字之用韵者。文史为诗,自子美始。  相似文献   

20.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