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前的高校发展已经迎来了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校企合作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与融合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教育模式、体制改革、大学科技园建设、校企资源共享、建立全通道式融合模式、发挥企业作用等方面还需要重点突破。此外,还要在转变观念、培养持续性学习的理念、成立专门机构和建立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新常态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它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动力源。如何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背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如何创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目前高校工科专业的新课题.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当地环保特色产业集群的特点,从完善校企协同培养体系、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和改进利益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初步实践表明,创新专业学位...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是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发展,高等学校走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并服务于社会,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逐步形成的办学模式,是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作存在着政府职能缺位、制度政策缺失、学校封闭、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解决这一关键问题要从政府、高校、企业等三方出发,构建政府牵动、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校企合作虽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特别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求及动因,发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地方高校和企业推动协同创新必然选择,共生是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与组织协同、共同制定校企协同创新战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以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生机制,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研究校企深度合作,使高校人才培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在企业深度参与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新型市场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现状,并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时代,如何有效开展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校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的确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主题。本文结合我系电子商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定位、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如何有效评测校企合作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深化汽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校、经销商、主机厂三方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有效地深入实践,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认证培训、创业孵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三方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从合作管理机制、合作驱动力、合作模式的优势和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有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此,从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合作企业的选择、"双导师"的选聘、选修课程的确定及考核方案的制定等方面探讨了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培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行业企业参与,是高校成功培养符合行业及社会要求的工程人才的关键。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一直是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基于校企合作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选取东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该校在推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效果,探讨了校企协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示范基地、改革效果评价等的有效方式,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高校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有:合作就业模式、校企协同模式、引企入校模式及校企一体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合作维度、目标一致性、合作体制、运行机制及主要教学模式诸方面各有特性。本文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实践:校企协同模式实践,即订单培养驱动,校企协同育人;引企入校模式实践,即企业入驻校园,校企密切互动;校企一体模式实践,即专业企业一体,生产教学融合。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新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超越传统的校校办学联盟、校企科研联盟模式,基于专业建设“校校企”合作联盟,全方位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形式,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张小威 《教师》2022,(5):96-98
在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深度融合校企文化和知识,并且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深度融合.文章在阐述现代学徒制必备要素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运用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从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有效衔接,构建"双主体育人,三阶段...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不可回避的一个新问题,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理念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创新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机制、制度机制、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有效对接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促进高校、社会和企业三赢,全面推广校企协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辽宁工科优势高校形成了依托校企联盟、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根植重点学科专业和立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等校企协同育人四种模式。校企协同育人存在长效性不足,企业利益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契合度不高,促进校企无缝对接、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未完全理顺,企业缺少主动参与的意愿和动力;持效性不足,教师管理体系、教学评价制度还不完善。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路径:一是完善政府政策保障体系及激励举措;二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三是强化校内职能部门整体联动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黄琬瑜 《教师》2023,(3):123-125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也对我国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改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育人现状,进一步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输出水平,校企合作成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校企合作可以大幅提高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实现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校企直接接轨,共同实现校企发展目标。出于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育人质量的目的,文章作者主要从校企合作的视角,针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积极探索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双元三阶三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面向行业、企业更好地输出人才。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愈加明显,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就是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本文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为例,探究咨询服务平台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构建相结合这一校企合作新模式,指出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互通"既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进校企协同、汇聚培养合力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是高校与企业以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前提,进行系统优化、资源聚合、深入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聚合、共担、反馈和生态的特征。协同模式、协同单元和协同环境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进一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应加强协同机制建设、促进协同模式的演进;优化系统组织结构、重点建设好协同单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  相似文献   

19.
冯文武 《亚太教育》2019,(11):127-127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种现代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展开合作,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能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设学校、企业课程标准、评价方案等,能有效地促进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积极实践探究校企合作机制,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力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计划,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模式,大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从专业定位、知识架构、能力培养及人文素质几个层面上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