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正华 《现代教学》2012,(Z2):98-99
学校的发展怎样才有生命力?如何使教育实践符合教育规律?如何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我认为,学校教育培养了什么样的人,不仅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更取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以及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1.校长的课程决策与计划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必须有正确的课程观,合理地设计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校课程建设方案以及得到学校团队认  相似文献   

2.
刘梅 《江苏教育》2013,(12):73-73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聘请课程专家、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或全新开发的过程。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更深层次地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因此,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应是校本课程的最终追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余安敏 《上海教育》2010,(17):73-74
"信息技术支持课程重建和教学过程重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是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优势,提升内涵、打造特色品牌、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主动发展、学校办学品质提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张颖,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大北曲小学校长,中学一级教师。她当过教师、教研员和校长。在近七年的校长生涯中,她所到的每一所学校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她既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又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她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她的办学目标是:"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工作,学校和谐发展"。她始终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重心,以此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她曾在一座偏远学校任职四年,使该校连续三年在城阳区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名列第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促进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精神,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以“科艺交融、人文固本”的学校课程理念为指导,我校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开发多样化、可选择、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2012,(9):6-8
这是一所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在短短5年的办学过程中,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以办一所有灵魂有信仰的学校为目标,以多元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丰富的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和快乐成长,还以多方位的家校互动,使学校成为了让学生家长信赖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晋城市第三中学校以"学校和谐、管理卓越、科研领先、特色鲜明、全面发展"为办学目标,以教科研成果提升校本教学水平为突破口,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学校借鉴全国课改名校的经验,构建了三位一体课改模式,确立了"二三六"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呈现出"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学生乐起来"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8.
每位校长都在追求教育理想:在办学方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创建学校特色,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在学生成长方面,力求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努力使教师体验成功与学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校之长,面对着众多的学校事务,件件要有着落。但是,我始终认为,校长办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教师。聚焦学生发展、聚焦课堂质量、聚焦现代学校建设的根本,是要聚焦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一支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所以,我始终认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是校长工作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教育》2008,(14):F0004-F0004
办学感言 管人管事,事必躬亲,只能算一个低水平的校长;而整章建制,选人用人,不过是一个中等水平的校长;只有高屋建瓴,以学术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营和开发学校,才是一介高水平的校长。  相似文献   

11.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F0002-F0002
北京市延庆区第三小学始建于1990年,是区教委直属城镇小学。学校突出"灵动教育"特色,以"育儒雅孩子示范全区,建灵动学校享誉京城"为目标;坚持"质量"和"特色"两条主线;以开放办学引领学校发展,以教育科研引领教师发展,以灵动教育引领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念锋 《中国教师》2014,(10):84-85
<正>校长的使命是办好一所学校,学校的品质源于课程的品质。在积极、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今天,校长的"课程顶层设计"能力直接决定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从"课程顶层设计"入手,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成为校长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办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文立校,以德树人,以健育人"的办学理念已深植义乌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三中")教师的心中。"以文立校",即以学校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是当前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校本教研的根本目标得以实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目标。在这里,校本教研既是目标,更是途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校的品位,是学校品牌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一所优质学校应体现在:主动建构适合不同学生的多元发展路径,且能"各美其美"。从另一角度讲,学生的需求也在多元化,当我们的教育能主动适应这个变化,也许恰是这所学校"优质"所在。优质在于课程。课程是所有教师、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平台。发展学生、成就学生,要从设计课程做起。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  相似文献   

15.
无锡市市北高中传承"原道"校训精神,围绕"科技教育特色"办学目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营造科技教育氛围,以课程为平台,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科技教育与学校资源文化、教师文化、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弘扬个性特征,强化创造意识,使学生成为创新型后备人才。学校科技教育融科技创新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科技教育"课程化"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为让通用技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亲历科学、探究科学,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注重过程探究,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对原有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进行改革,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学校状况,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中小学必须办出各自的特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校长必须树立特色办学思想,努力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或使学校办学具有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体现着校长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没有特色办学思想的校长,就不会产生有特色的学校。因此…  相似文献   

17.
董君 《甘肃教育》2008,(21):15-15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以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为参与客体,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开发、创新的过程。目标是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学校的课程更加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最终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文延红 《辽宁教育》2014,(10):43-44
正奥林小学在打造以"体验中发展,快乐中成长"为目标的体验教育办学特色中,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内涵发展的体验教育特色之路,通过体验式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一、立足实际,满足需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奥林小学建校十年,它的前身是一所村办小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农村——城乡结合部——城市——区域中心商务区这样的地域快速发展变化,学校也从几间平  相似文献   

19.
正始建于1982年的天津市微山路中学,在一代代微中人勤勉自励,发愤图强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校风和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尤其是2005年成为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新疆班)承办校后,学校提出了"德智体并举,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育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学生美好  相似文献   

20.
陈卫东 《教书育人》2013,(26):56-57
一、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文化使命1.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核心是树立现代课程观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帮助教师建立现代课程观是课改的核心任务。现代课程观至少包括下面五方面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