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志军 《阅读》2008,(5):17-18
同学们,顾名思义,课文《谈礼貌》就是谈论如何礼貌待人,学礼仪,懂礼节,与人文明交往的,课文围绕“礼貌”这一中心内容,是怎么“谈”的呢?  相似文献   

2.
翟和喜 《阅读》2010,(9):15-16
小红:《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  相似文献   

3.
翟和喜 《阅读》2010,(12):15-16
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答案一个比一个精彩。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哦,原来他们讨论的问题是:课文中处处体现了林冲的“让”,究竟有哪些“让”呢?  相似文献   

4.
万进 《阅读》2010,(10):16-17
万老师 您好!课文《牛郎织女》的结尾这样写道:“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也似乎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相似文献   

5.
金立义 《阅读》2010,(4):18-19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小节的时候,知道了因为一场飞来横祸引起司马迁悲愤交加。那么“飞来横祸”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会引来司马迁的悲愤呢?  相似文献   

6.
师心君 《阅读》2009,(4):18-19
朱老师:“同学们,《学会合作》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围绕‘合作’二字,向我们阐明了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郭学萍 《阅读》2008,(5):18-19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主旨。可是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之谜是如何被揭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课文的主旨有着重要的联系。作者正是通过对雪松如何抗争积雪的描写揭示出一个道理——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提醒人们该如何抗争并战胜外界的压力。这种借事物来表达某种哲理的方法就是“借物喻理”。这样的文章会使读者在阅读之后陷入深深的思索,细细体悟表达的主旨,产生顿悟的灵感。  相似文献   

8.
草原之歌     
师心君 《阅读》2008,(11):18-19
朱老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清新自然的笔调,细腻质朴的情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草原之歌”。课文的开篇“序曲”有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9.
朱志军 《阅读》2009,(6):16-16
同学们,读了《海底世界》,你一定觉得课文写得挺有趣吧? 有趣的开头——“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是呀,海底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往下读吧。  相似文献   

10.
朱志军 《阅读》2008,(3):16-17
读了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灵灵可有一个小问号呢:“朱老师,请问桑兰姐姐在比赛中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意外呢?”  相似文献   

11.
林玉兰 《阅读》2010,(11):16-17
同学们在读到《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被那极有冲击力的文字吸引,被那热情澎湃的力量所震撼。那么,安塞腰鼓那激荡人心的力量来自何方呢?  相似文献   

12.
《史记·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赞语已指出《招魂》的作者就是屈原。这是屈原作《招魂》的“铁证”。王逸《招魂章句》序内容与史料和《招魂》内容不吻合,因此“《招魂》为宋玉作”一说不可信据。后代一些学者对王逸说的修正是徒劳的。第一人称用“朕”并非宋玉的语言习惯,而是屈原的语言习惯。这进一步证明《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非宋玉。  相似文献   

13.
张平宁 《阅读》2008,(6):16-17
张老师: 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是《黄河的主人》的第4自然段,一句话竟能独立成段!作者为什么将这一句单独列为一段呢?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相似文献   

14.
曹旭《诗品集注》功力深厚、校注精当,为近年来同类研究中带有总结性的力作,然而其中仍有舛误。如谢灵运条,在各种异文中,究竟应取“兴多才高”还是“学多才博”呢?这关系到钟嵘是如何认识、评价谢灵运的问题,《集注》选择了后者,似失钟嵘本意。  相似文献   

15.
读好寓言     
严丽 《阅读》2011,(6):17-18
《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是两则寓言,《争论的故事》中“兄弟争雁”的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寓言,一般篇幅短小,文字简洁,语言精炼,思想性强。怎样读好寓言呢?  相似文献   

16.
叶晖莲 《阅读》2011,(12):16-17
亮亮和晶晶在学习《鞋匠的儿子》时发现:这篇课文是根据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文章改写的。题目由《鞋匠与总统》改成了《鞋匠的儿子》,课文的结尾和原文的结尾也完全不同。原文结尾——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那些没有被嘲笑与批评的黑暗所包围的人,就永远无法在心里点起一盏长明之灯。课文结尾——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  相似文献   

17.
严丽 《阅读》2008,(11):17-18
同学们,你知道吗?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莫高窟》,一起来欣赏这颗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明珠”吧!  相似文献   

18.
卢彦杰 《阅读》2009,(4):47-48
THE LION'S SHARE 直译是“狮子的那一份”,含义是“最大、最好的一份”。为何分给狮子的那—份是最大的,而不是大象或其他的动物呢?这是一句来自《伊索寓言》的成语。话说狮子、狐狸等四人一同去打猎。找啊,找啊,终于发现一头鹿,于是它们立即将其捕杀。接下来的问题是,它们要怎样来分这个战利品呢?  相似文献   

19.
顾石红 《阅读》2006,(9):17-18
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课后,小书虫对“变色龙”这个神奇的精灵很是着迷。变色龙怎么会变色?为什么要变色呢?小书虫很想研究研究这些问题。回到家,小书虫迫不及待地查起了资料。嗬,收获还真不少!第二天,小书虫就把自己的发现介绍了给大家。  相似文献   

20.
冒继承 《阅读》2006,(9):15-15
冒教师:您好!听说北大荒昔日荒无人烟,如今,已变成了美丽的家园。在课的结尾作由衷地赞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那么,北大荒的秋天究竟美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