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鸟居龙藏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介绍,尽量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客观的态度对鸟居龙藏以人类学视角为海外田野调查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描述,并加以简单的点评。并主要展示了鸟居龙藏对东北和蒙古等地的调查过程和成果。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初期,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鸟居龙藏就注意到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那片褐红色山峦; 1922年至1924年,法国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多次到过赤峰,发现了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30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辗转到达赤峰,收集了一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片; 195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尹达在他所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里,首次将赤峰及周边地区发现的诸遗址称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博物馆在东北史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连大学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在中国东北史的教学与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馆藏的史前文物,在探索中国礼制起源、崇龙文化起源及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中也有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东北历史特点鲜明。一、与中华文明发源问题关系密切;二、是在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化交汇的典型地区;三、是多种社会形态并存及民族融合的典型地区;四、是边疆地区对中国历史影响的典型;五、是东北亚地区文化传播、交流的核心。因此,古代东北史蕴涵着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首先,红山文化的研究,向文明起源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古代东北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再次,悠久的古代东北史,对于研究草原游牧民族起源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最后,古代东北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焦点。古代东北史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其有益于建设、振兴、发展东北;有益于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是纠正错误的历史观,揭穿一些别有用心企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有着他独特的学术品格。他一生以积极入世而非出世的精神,感应时代文化思潮,在学术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努力介入主导学术话语,却尽力保持着与权力话语或远或近的距离——这种距离往往由权力话语的强制性程度所决定——他或自觉或下意识地调整自己的个人情感、个人话语与时代学术大环境以及所处学术小环境的关系,同时,也着力表现出在主流学术话语框架内的独立思考,由此而获得相对独立的学术价值和相当程度的主流学术话语的认可。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金毓黻先生诞辰130周年。金先生是东北历史上最知名的学者,他一生于史学、文学、小学、金石、文献、考古、历史地理等诸门学科都有着精深的造诣,尤其在东北史的研究中,鲜有企及。他留给后人总计1400余万字的著述,可谓体大思精,包罗宏富,堪称一座硕大的学术丰碑。由此,他成为东北有史以来唯一一位可与关内和南方著名学者比肩的学术大师。金先生在治学途径上与方法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在途径上,他始治理学,再治文学,更喜求经训小学,以治经之法治史。同时倾全力治东北地方史,于此不是为治史而治史,而是为现实服务,充满了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治学方法上,他崇实致用,实事求是;重视史料,严谨缜密;刻苦勤奋,随手笔记;实地考察,跋涉访古,终成一代大师。  相似文献   

7.
戴庆厦先生在58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重视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言事实,以此为基础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他精通景颇语,建立了景颇语研究的理论体系,他对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也有广泛的涉猎。在学术研究中,他坚持"立足本土",重视国际视野和跨语言视野,自觉地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求实、务实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艾尔曼作为一名外国学人,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不懈地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其学术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其学术成就与贡献突出表现何在?在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上有何创新之举?这些问题似乎都应认真思考与回答,这从学术史与学术交流的角度说,他作为当今国际知名学者,理应多留下些学术信息档案,以资借鉴交流,即使是从个人友谊视角看,我觉得也有必要留下点永久的文字记忆。因不惴浅陋,拟就我们间的学术交流出发,就其治学之路、学术成就等方面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文学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蒙古族丰富的历史、地域特色与价值观。在全球化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蒙古族文学作品《流浪的盘羊》为例,文中包含大量蒙古族文化负载词及其中文常用表达,该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通过分析蒙古族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翻译,结合具体有效的翻译策略,考虑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传达文化的特殊信息,使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体验,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进世界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傅璇琮先生的学术活动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从“文革”结束至今 ,他的学术论著源源不断问世 ,同时 ,他还推动、规划并组织实施了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大型合作工程” ,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其人其文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引起了学术界乃至思想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 ,学术界便对于傅先生的学术活动特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或称为“文学的社会历史学研究”①,或称为“文学的历史文化研究”②,或概括为“实学研究与文化探索”的结合 ③,或概括为“文化学的批评方法”④ ———就具体研究方法和学术成就而言 ,这…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罗杨 《文化学刊》2014,(4):88-97
九一八事变后,傅斯年为驳日本"满蒙非中国论"写就《东北史纲》,此书开启了国内的东北研究,也影响了其后学者对于"何为中国"的探讨。他从神话、疆域与族属等方面梳理东北古史,这些历史关系是认识和处理中国东北问题的基础,也是当时中国与日本争议的焦点。《东北史纲》因特定的时代使命,力证东北与长城以内省份同源一体,但不应忽略书中呈现出的东北之开阔和多样性,以及将原本处于天下格局中的夷夏关系,框定到有明确疆域版图内的国家时的紧张。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初英国伦敦会派遣了4名传教士到居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中传教,此次传教活动是西方传教士与蒙古族的第一次深入接触,也是近代西方与蒙古地区交往的重要事件。此次传教活动中诞生了第一部布里亚特语和第一部蒙古语的《圣经》,是西方世界对蒙古语言研究的首次尝试,推动了西方学界对蒙古语言研究、蒙古史籍研究和蒙古民俗研究等一系列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解释者突出文本的某种意义,正是其前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视域的聚焦。著名学者徐复观对司马迁《史记》的突出解释是:学术文化是在政治的上位,人类不能托命于政治,但可以托命于学术文化,《史记》可以说是以文化为骨干之史。徐先生所突出的内容,是与他本人的时代经验、思想倾向和人生遭遇密切关联的。徐先生铭记其师熊十力之言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而对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怀有一种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立志通过救中国文化来救中国。徐先生的人生之路是由尝试政治开始而最终归向学术,学术是他的立足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5.
邓丽  马琳 《文化学刊》2010,(4):161-165
东北题材电视剧以方言形式传播和构建了令人瞩目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在令人欢笑的影像流动间不仅可见东北农民独特的生活、习俗、思维、语言等等不同文化表象,也透过这些表象令人体验到东北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人们偶有的误读则时刻提醒东北影视创作应在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基础上,不断提升作品的品质,进而传达与时俱进的东北地域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在内蒙古东部蒙古族中广为流传的说唱文本,胡仁·乌力格尔《三国演义》是胡尔齐对汉文小说原著进行了一定蒙古化后的产物,其中人物形象在蒙汉两大民族文化交融性创作后显得尤为突出。从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三个方面研究胡尔齐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可以看出蒙古文学文化和蒙古族听众的审美特征,进而揭示胡尔齐在再创作过程中对汉族文化因素的吸收特点与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属边疆,多民族聚居之地。自秦汉以降,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十分活跃,不断显示出巨大的民族活力。诸如高句丽、扶余、靺鞨、勿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直至满洲,或建地方政权,或建半壁江山,或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胜记的记录。就是建立过统一王朝的元、清及进入中原建政权的鲜卑、契丹、女真等,都起步于东北,在这里首先建立地方政权,再走向全国。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中原王朝与东北地方政权的关系,如何解读。首先,应确认地方政权是中原中央王朝管辖的一部份,东北地方政权隶属于中央王朝。这是无疑议的。也许,这一基本观念还不牢固,一些著作往往淡忘这一关系,在阐述东北某一地方政权时,往往把中原王朝搁一边去了,只顾及叙述地方政权的兴亡过程,几乎完全不顾及中央王朝的存在,也就忽略了两者的关系。比如,中央王朝对东北的边疆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东北地方政权对中央王朝持何种态度?是否如期朝贡?  相似文献   

18.
吴晶琦 《文化学刊》2011,(2):102-106
东北大振兴,为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产业先行。振兴东北绝不只是单纯的工业振兴和经济振兴,而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事业的全面振兴。在大振兴的宏图伟业中,文化的振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优化社会软环境,提升社会发展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振兴的主要出路是发展文化产业。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与大发展,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了辽宁省的文化产业现状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辽宁省的文化振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吴宓日记续编》真实记录了吴宓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对鲁迅的接受历程,作者在政治化语境中所坚持的个人化阅读方式,形成了对时代流行"鲁迅接受"观念的理性审视,他的鲁迅阅读成为中国鲁迅接受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批判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吴宓与鲁迅的文化理想在民族精神建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异质同构性,对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 ,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 ,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向近代发展与变化的转折时期 ,对这一时期学术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无疑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对近代学术进行导源溯流的研究等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半个 2 0世纪 ,对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却明显较为薄弱 ,这种状况至 70年代末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才有所扭转 ,而王俊义教授与黄爱平教授 ,则为在此方面较早辛勤耕耘并领风气之先的学者 ,他们在清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如《〈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 ,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