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视域下,传统的高职工科专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市场对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期望更高,这决定了高职工科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更为系统。“三创”型人才指的是具备较强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培养“三创”型人才,要创设和优化学习平台,以课岗赛证教育来提升“三创”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打造全链条的“三创”教育模式、打磨新工科教育试验机制并为“三创”实训体系化教育服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成 《教师》2023,(12):120-122
为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对数字安全人才的需求,文章对当前数字安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究基于“岗课赛证创”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实战共同体”模式。文章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通过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高职长学制多元化、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打造“双元”育人的典范,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实战资源等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为培养高水平的数字安全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霍丹  余付平  韩雪艳  黄江虹 《教师》2023,(6):105-10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作者基于新工科背景,研究空中交通管理专业“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策略,提出了重构“专题化—模块化”教学内容,创建“双库牵引、双台支撑、理实交融”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成果导向—过程评价”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新的空中交通管理专业“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途径,以期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黄华娟  韦修喜 《教师》2024,(11):105-107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模式。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高校应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特殊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产学研办学特色,培育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解析计算机类专业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特殊需求,并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研究生“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多卑来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阐释了“三大”教育理念的内涵,从培养目标、培养和教学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最后阐述了在“三大”理念指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建与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相匹配的“大智移云”创新创业育人文化,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成为高等教育从文化层面探索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文化内容的变异化、文化符号的智能化和文化认知的互联化等成为“大智移云”文化的新特征;探索将“大智移云”核心理念、思维方式、评价模式等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文化建设新模式,以提升创新创业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转化、育人成效,从而助力高校学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新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念,对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技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力提升创新人才水平是地方高校的重大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对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政企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课程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为满足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土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针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塑课程体系,拓展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以“产业需求和人才产出”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的实践结果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推动了教育创新,实现了校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行业为主导构建“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容 《职教论坛》2006,(1X):18-20
当前,中等职校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校企一一对应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个人价值得到提升,职校可持续发展,提出在区域内以行业为主导,形成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参予的人才培养链。实行学校行业“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探索与新工科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大教育观为统领,以新工科课程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制度为保障,以创新为抓手”的土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为新时代背景下其他兄弟院校的新工科建设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为国家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研究的重点。工科院校发展文科,可能面临缺乏学术渊源、师资不足、与综合性大学或文科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等困难和挑战。文章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分析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提出面向新文科建设的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将金融工程专业与该校的船舶、海洋、蚕桑等专业特色相结合,打造“国内有特色、省内有亮点”的“江科大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本为本,高等教育要回归课堂教学,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及强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包括在工科专业推行“国际工程认证”和在全国本科专业推行“双万计划”。文章概述了国外在工程类人才培养方面的典型案例,然后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工程认证”和“双万计划”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生背景及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促使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要求。文章分析了涉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路径、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诠释了智慧新农匠培养目标的内涵;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总结了以“产学研创推”为路径,“校院共治”为体制、“专所共融”为机制的培育模式;提出了优化迭代人才培养目标、融贯延长人才培养链条、持续放大人才培养优势的建议。成果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当前提升新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两大创新载体,对学科竞赛和大创训练的差异性和相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结合对武汉大学新工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目标驱动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培养模式,以大创训练夯实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学科竞赛升华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创新思维培养始终贯穿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教互促,良性发展”,切实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国防科技大学以物理学一流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为例,提出基于“FIRST”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详细阐述了该体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特色、具体实施、初步成效和未来发展,并就当前新工科院校的基础学科实施基于“FIRST”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容 《职教论坛》2007,(2S):49-51
当前,中等职校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校企一一对应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个人价值得到提升.职校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在区域内以行业为主导,形成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参予的人才培养链.实行学校行业“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法律文秘(速录)专业结合自身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以“强化速录技能”为主线;形成“院院合作、院会合作”的育人主体;构建基于3种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4种证书的获取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这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启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旨在面向行业重点领域,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集聚优势资源,组织开展有组织的教研,驱动有组织的教改,有效牵引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展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应聚焦职教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发展目标,打造富有活力的教研创新平台,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各项重点任务,建立有组织教研的方法体系,构建支撑有组织教研的制度机制,从而提高改革试点的战略引领力、宏观组织力、协同攻坚力、推动与执行力,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丰富课程“生态雨林”,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教育部批准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之一。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明确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宏观背景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趋势的研究,突出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进行改革实践,取得阶段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以对接ICT产业实际需求、提升ICT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联动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并不断迭代,组建产业学院“科技小分队”,实施“企业化”的第三课堂建设,逐步形成“双向、四实践”产教研协同的特色化建设路径。实践证明,构建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并达到了校企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效果,夯实产业学院建设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