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本书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著作,阐明了中西诗学对话的意义、条件与方法,梳理了历史上中西文论的交互影响,并对中西文论在文学形式、批评、阐释、接受与相关概念方面的诸种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体对话与实证变异”包括前四章,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中国文论的他国化变异和当代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的变异。第一章就新时期文论四十年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也  相似文献   

3.
《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不是从口号出发的发号施令式的理论走秀,而是切实地站在儿童文学诗学的战略高度,审视十多年来儿童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精心之作,它的出版有利于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走向文化诗学,与世界儿童文学接轨。  相似文献   

4.
李云凤 《新闻世界》2012,(3):153-154
"诗言志"能够成为中国诗学的核心命题,不仅仅在于其形成了对中国诗学影响深远的诗教理论,更在于这个命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本文认为"诗言志"产生于殷商时期,或者是更为久远的舜帝时代。"诗言志"产生之初应当是祭祀巫术文化语境下"人-神"关系的诉说,后来经过不断发展,诗才开始表达人的怀抱志意。"诗言志"还包含着一个如何才能言志的问题,并与音乐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佛教美术包含雕塑、壁画、色彩和结构造型等艺术形式,在传入中国后因其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与传统绘画相融共通,成为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最大的外来艺术。古代佛教美术以思想文化为媒介,完善了传统绘画内容和表现形式,促成中国传统绘画内容形式的主动式改变,给中国传统绘画的衍化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凤苓 《兰台世界》2016,(10):104-106
梅尧臣作为北宋诗坛泰斗,其民俗诗的创作不仅对宋诗题材扩大、诗风形成乃至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也全方位展现了北宋的民俗文化。梅尧臣民俗诗创作的原因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乡间生活经历及家世背景奠定了其民俗诗创作的心理认同基础;二是宗唐意识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诗学理念支撑;三是广阔的游历生涯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契机与素材。  相似文献   

7.
赵炎秋的新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对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突破主要表现为:一是追问图文关系发生与图文理论创构的历史本原,阐释文字与图像关系的历史发生学价值,夯实图文关系理论根基;二是揭示图文关系中隐在的艺术家作用,将以往图文关系多侧重形式表现的研究深入于人的本体性研究层面;三是细致梳理图文关系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并逐一进行创新性的问题解答;四是以中国诗学“言象意”传统理论为基点,努力建构中国主体性图文关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别集《齐文帝集》至萧梁之时,尚有十一卷,至唐初仅剩一卷,且有残缺,而现在则仅存残诗(句)二首、文一篇(即《疾笃上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勾稽、排比,发现文惠太子之文,至少还有《九言》《律序》《豫章王萧嶷碑》《法乐赞》等四篇。通过爬梳相关文献,对其内容、作意、写作时间等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上诸篇对于了解文惠本人诗文的创作、编集、传播情况,对探索永明时期佛教文学、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唐宋“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之风蔚为大观,且几乎波及绘画、音乐、雕塑等所有艺术门类,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艺术史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对中国诗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不亚于其宗教价值,探究禅与唐宋诗学之间的因缘也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近些年来,论及这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为数不少,然而,张晶先生的新作《禅与唐宋诗学》,却为  相似文献   

10.
娱乐消费、文化狂欢、资本联姻等思潮,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整体语境,也决定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语境下,电视剧批评领域中的解构与建构之争、模仿与再造之争,应和着类型化理论、文化哲学理论、影像诗学理论、影视史学以及影视人类学理论的融入与嬗变,一同构筑起了21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发展进程中的繁华景象。文章以此为观照对象,分别从学界关于电视剧品格的世纪辩论、民营影视公司的兴起及影响、电视剧类型理论研究的多样化演进等三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的回溯与梳理。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山。诗歌作为政治、宗教、社会、诗人心理、情感的材料而被研究,成为今天诗学研究论著中最为深入的话题。而构成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质的因素──诗歌语言的研究,却经常被文学史研究者忽略,古代丰富而发达的诗歌语言研究理论也未得到及时的总结。诗学研究中的这种偏颇便常常在兴盛的文学研究中揭示着隐患难消的症结。诗语研究的繁琐、枯燥与逻辑思辨要求,可能正是其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谁来反拨呢?本书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多元性诗歌研究场景出现的可能。 在中国古代诗学丰富的材料中…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现代传播》2006,(5):92-96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本文在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现状,对以文化研究为立场研究电视剧的主要范畴、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并提出电视剧文化研究应该走向与政治经济学、诗学相互补充的辩证道路。  相似文献   

13.
吴嵩粱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佛”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吴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之正,对清代诗歌与清代诗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存世朱士端《齐鲁韩三家诗释》抄稿本有三种,湖北省图藏本系手写初稿,上图藏本是手写再易稿,国图藏本则为清稿本,三本递衍之迹明显,然皆非最后定稿本.朱氏为清中期宝应学者,与当时名宿往来交游,师承切磋,对文字、音韵素有专攻.将之运用于《诗释》之中,使其书之研究视角开阔,取得一定成就.《诗释》对两汉经师和著作多有归派,并另撰有九篇专论.将专论与《诗释》比观,并分析《诗释》内容,可全面了解其三家诗学观,也可由此论定该著在清代三家诗学研究史中之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何绵山老师主持的福建社会科学院海峡文化研究中心课题《闽台佛教亲缘》结题后,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作为《闽台关系研究丛书》的一种,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在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而闽台佛教关系是闽台文化亲缘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闽台佛教一脉相承,密不可分,高僧大德,同出一门。可谓:两岸共烧一炷香,闽台同念一本经。但长期以来,对闽台佛教亲缘关系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何绵山先生这部近三十万字专著的出版,及时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只背诗而不知诗,只读诗而不读诗话,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恐怕与我们对于诗话传统的遗忘有很大的关系。《诗词小札》并不仅仅是一种诗学传统的简单回归,它以其全新的视域对诗话这一诗学传统进行了当代的阐释,使之展现出全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者陈书录,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56万字,精装本定价30.60元。本书的主旨是对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作交叉研究。全书分为《轨迹篇》、《特征篇》、《动因篇》等三大部分,凡十六章,另有《序论》和《结束语》。《轨迹篇》对明初各派、台图体、茶陵派、吴中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明末话家及遗民诗文等作纵向考察,探究明代诗文作家、批评家文化心态和审美心态演变的轨迹,把握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影响、连锁演进的规律。《特征篇》侧重考察明代诗文创作与理…  相似文献   

18.
何绵山先生撰写的《闽台文化探略》,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进一步开拓了闽台文化研究的领域,高度浓缩了闽台文化精华,对闽台文化的各自特点做了可贵的探索。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福建篇”,下篇为“台湾篇”。“福建篇”内容包括福建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近代教会学校与福建女性、研究保护妈祖文化的意义、福建的书院教育、福建的金石、福建的古代书画等。“台湾篇”内容包括台湾的自然与历史、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台湾当代佛教、台湾民俗活动的频繁性、台湾民俗博物馆、台湾的美术等。作者对闽台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指出了陀思妥耶夫期基创作的诗学特点,但没有具体阐明这许多独立的声音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内容。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复调式的创作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要开创这一艺术形式。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执拗地进行着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却不肯让这样的辩论有个明确的结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释和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义就不能获得更深的揭示与阐明。  相似文献   

20.
姚鼐《今体诗钞》是一部著名的近体诗选。《今体诗钞》是选家出于教学需要,续补王士禛《古诗选》而作,也是为了彰扬其唐宋诗并举的诗学观念。弟子、诗友们的群体需求,选家自身高水平的创作与评注,为此选的广泛流传与经典化进程奠定了详实的基础,也张扬了姚鼐诗学、光大了桐城诗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