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禧(1624—1680),字叔子,江西宁都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爱国学者,在散文和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的散文创作及文论有较多评论,而其教育思想却几乎无人探索。魏禧三十岁始,在易堂(建于宁都翠微峰)授徒,四十二岁时,又应友人邀,赴建昌府新城(今黎川县)学宫执教。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二十余年,影响广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如清初大学者王士祯“愿折节与  相似文献   

2.
人师魏禧     
魏禧,清初在江西宁都地区长期从事教育,其教育经验对当今教育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注重自身人格道德建设,既强调德,也重视才;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这种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宽严相济"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因此,人师的称号魏禧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3.
纵观苏轼和魏禧的策论文,魏禧的策论深受苏轼影响,魏禧继承与发展了苏轼的策论特色。苏轼身处宋朝危机四伏之际,魏禧则身陷国亡之期,他们的策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魏禧继承了苏轼策论"文以贯道,经世致用"之目的,据史立论,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文笔纵横恣肆的风格特点。魏禧强调为文要"自成一家"、"识力超越",其爱国感情直露,更富战斗性,而且纵横捭阖,恣肆无忌,句法多奇拗曲折。  相似文献   

4.
魏禧作为跨越明清两代的思想家 ,他十分注重分析历史 ,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研究 ,来阐述自己的主张。在他的一些军事著作中 ,魏禧通过对我国春秋时期战争各种情况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带有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 ,以及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军事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作者魏禧(1624—1681)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县人(今宁都市人),清初著名的诗文作家。由明入清后,魏禧坚持民族气节,拒绝仕进,多年在山中教书,当时曾遐迩知名。诗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坚持气节的人物,行文激昂慷慨,描绘淋漓尽致,风格接近于唐宋八大家中的欧、苏。有《魏叔子集》传世。 这篇文章没有复杂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只是几个传奇性的片断。但,由于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反衬、插叙等多种手法,加之文字简洁遒劲,使大铁椎力士的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6.
魏禧,字叔子,江西宁都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齐名,号称“清初三家”。著有《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其散文《大铁椎传》现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7.
魏禧的作品大都收在《宁都三魏全集》里。此外还有不少《魏叔子文钞》即散文选本流传,是研究魏禧散文的重要依据。最近在江西省图书馆发现一种《魏叔子文钞》清抄本,不见于各种书目,也未为研究魏禧的学者所言及。这种抄本有以下几个特点:选目数量多,超过现有的所有《文钞》本;它应该是从《全集本选录的,所据是比通行的道光本为优的康熙本;有的地方和《全集》本有出入,有些是佚文;抄本保留了《全集》中的批评,又有一些新的批评文字;抄本的纸张和字迹都比较精美  相似文献   

8.
张琪 《文教资料》2012,(34):43-44
清初著名文学家魏禧素来以散文成就高著称,其各种思想也颇受当代研究者重视,而他的《日录》三卷却鲜有人论及。事实上《日录》作为魏禧的一部记录其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作品,更能表现出魏禧真实的一面,对研究其思想,分析其形象都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日录》中阐发的各种人生至理、处世之道,就是到了如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可指导人们的言行,于世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在江西宁都的翠微峰上,结聚着一个全国闻名的爱国文士团体,他们是宁都名流魏际瑞、魏禧、魏礼、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南昌志士彭士望、林时益,世称“易堂九子”。九子中以魏禧的成就与声名为最,彭士望次之。九子聚结山岩,固然是为了避乱,但更隐有深远的志略。嗣后,他们有的曾投入或支持抗清复国的斗争,以图一展“击楫中流之志”;有的多次出游交友,广泛结识天下“倜傥非常之人”,“以为非常之寄”;有的致力于讲学造士,培育“少年卓荦之人”,以求“火尽薪传”;有的断然拒绝清朝高官厚禄的引诱,“皭然不肯少污其志”;他们尤为重视文学理  相似文献   

10.
魏禧是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古文成就卓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魏禧杂记文的探讨、分析,把它们分成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记文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其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儒学和诸子学都是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的内在要素,长期以来尊"儒"斥"子"的文化政策使得诸子学沦为"边缘学术",其学说的合理性并未得到承认.乾嘉时期,在考证学的推动下,诸子学研究逐渐兴盛,诸子学有了回归学术主流的契机;道咸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和晚清社会危机的出现,儒学受到广泛的批判,在思想一统世界瓦解中诸子学迎来了复兴.诸子学的兴起和历史地位的改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学统重建的趋势.而清代考据学在诸子学的兴起中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之际,以渐江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将中国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新安画派的大师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丰厚的画学思想,影响了有清以来文人画的发展。新安画派的形成与新安文化的浸润、新安一地自然环境的培育是分不开的,画家们传承先贤、师法自然的艺术美学思想,作品中凸显出来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决定了新安画派这个名称的惟一性。  相似文献   

13.
张翥词作融南北宋词风,于清代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接受。清前期浙西词学推崇张翥词作姜派之风及格律音韵;清后期常州词派赏张翥词作忧时伤乱及以词为史的特点。同时,身处浙常二派交汇的张翥词风亦对介于浙常二派中间词人群体的形成及促进词坛全面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有很多,但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清诗的重要特征,那么群体性和文化性就成为我们研究清诗的两大基本视角,或者说研究方法。清诗地域性和文化性在清代浙派诗群诗文化活动中具有突出体现,本文通过对其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表现形态的分析梳理,告诉我们不能只立足于研究清诗作品,而要采取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才能得出符合清诗发展规律和发展事实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6.
清朝前期的书坛,贴学兴盛并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贴学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清朝书法的发展过程不能局限于后期的碑学派,对前期的贴学发展及贴学派书家取得的成就也应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乾嘉学派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康乾盛世经济、社会安定和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为乾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从而使该学派得以流行和壮大  相似文献   

18.
明末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云间词派诚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对清词流变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听从工具和思想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评论和驳难.剖析宋儒所倡导的“性”、“理”、“道”等范畴.给以新的解释,并以日常伦理来批评理学的思辨,有误读宋儒的地方。他总结出清学崇尚古学、实事求是、重视经史、经世致用的特点,同时又批评了清儒过分尊经泥古的弊病。  相似文献   

20.
明清易代之际,云间词派大放光明,一扫明词尘俗卑靡之意格,抒写身世零落之感、家国沦亡之悲,沉雄凄丽,意内言外,大大提高了词的审美品格。云间词派坚守南唐、北宋词的路数,托兴深微,又胎息传奇笔法,开启了清词中兴之局,可称明清词运的转捩点,为清词中兴赢得了契机,但词学上的复古主义、教条主义也给清词带来了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