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目前,我国有200多万孤残儿童,大多都生活在儿童福利院或者社会福利院中的儿童部,虽然他们感受到政府、社会及爱心人士的关爱与帮助,福利院硬件设施也逐渐完善与升级,但集中养育的封闭性对孤残儿童心理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玲 《科教文汇》2009,(27):102-102
目前,我国有200多万孤残儿童,大多都生活在儿童福利院或者社会福利院中的儿童部,虽然他们感受到政府、社会及爱心人士的关爱与帮助,福利院硬件设施也逐渐完善与升级,但集中养育的封闭性对孤残儿童心理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主要指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家庭,之后由被选择的家庭照顾孤残儿童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家庭寄养属于孤残儿童照料方式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变革。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孤残儿童的实际需求,也可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并让他们感受到自身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孤残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阐明孤残儿童在社会性等方面的心理发展缺陷,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促进孤儿心理发展的措施,其中重点介绍了家庭寄养这种模式对孤残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红 《科教文汇》2010,(11):5-6,10
学前家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由于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偏差,在学前教育方面步入了"正规化"、"过度化"、"唯知化"与"高期望"的误区。科学的学前家庭教育,必须避免"正规化"的训练,考虑儿童生理与心理的"负荷量",瞄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进行"适度教育",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红玲 《百科知识》2023,(27):54-55
<正>孤残儿童的养育工作是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重中之重。2021年,江西省出台了地方标准《儿童福利机构类家庭养育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服务指南》),规定了儿童福利机构内类家庭养育服务、类家庭日常管理及评估的基本要求。笔者以南昌市社会福利院为例,选取了机构内进入家庭养育的孤残儿童40例,以实行《服务指南》标准为界限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实行《服务指南》后类家庭养育模式的儿童,身心发展明显好于传统家庭养育的孤残儿童平均水平,甚至趋近于正常儿童,养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面对孤残儿童本身特殊的情况,如何设置适应孤残儿童的课程呢?如何在课程中既满足个体需要又能完成教学目标呢?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的隔代教育再度盛行,它一方面帮助坚持梦想、外出工作的年轻父母解决了抚养孩子的问题,但同时也表现出较多的弊端。为了减少隔代教育对儿童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人们应该理性地关爱儿童,与他们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积极寻找解决弊端的对策,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魏子瑜 《科教文汇》2010,(17):1-1,7
学校是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班集体、教师、同伴关系。班集体是儿童在学校中的"家",是学习、游戏的主要场所,教师就是这个"家"中最权威的"家长",主导儿童的一切行为,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自我、人格以及学习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等都有帮助,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数字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发展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人们利用影像档案的需求日益增加,福利院也通过影像设备即时记录孤残儿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影像档案逐渐成为留存最直观记忆的主要载体。下面以档案与影像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提出若干做好福利院孤残儿童影像档案管理的措施,希望对提高档案利用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石磊  陈华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2):37-38,42
主要是基于高校科技人才的特征出发,从人本原理的角度来分析与探讨对高校科技人才的管理。即以人为本。真正把高校科技人才确立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尊重、了解、关心、发展并培养他们,确立高校科技人才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他们肩负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2.
张洪华 《科教文汇》2012,(22):10-11
本文从师德的师爱原则概述了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是教师的行为准则,真诚的师爱能够促进学生上进和全面发展。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做到热爱学生,就必须做到走进学生的心灵去赏识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但不能偏爱学生,也不能迁就学生。  相似文献   

13.
黄嘉文 《科研管理》2019,40(9):57-64
日益兴起的社会网络负功能研究,修正了以往过度重视积极效应的认识误区,逐渐成为社会网络研究的核心话题。本文基于企业层面,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后发现,企业社会网络的负功能可作用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别表现为限制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导致企业面临"负债"困境、促使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形成。在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现有的分析框架可归纳为网络结构主义和组织环境两种理论视角,网络排他性、过度嵌入、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技术动荡、企业生命周期与战略目标均对社会网络负功能的发生产生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研究视角、内容、方法和理论建构四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谭百鹏 《科教文汇》2012,(14):201-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工一族已经遍布于中国西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仅靠田地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家庭正常生活需求,于是广大西部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属抚养,进而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在成长的历程中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心灵上的抚慰,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譬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极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对于工作在乡镇中学的教师来说,其教育管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艰巨和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对孩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孩子接受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家长对中职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包含心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家长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以及情感沟通等方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该文根据当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青 《科教文汇》2014,(11):188-188,197
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许多令人头疼的缺点和不足,但其“闪光点”也是有不少的。笔者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出发,努力发现和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他们开展调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活动,有效地挖掘了学困生的潜能,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重新树立了学习信心,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鲍蓉芝 《科教文汇》2014,(7):175-176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今后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从中职教学现状出发,以“岗前训练”课程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探索出适合中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中职学生的方法能力,以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庆 《科教文汇》2014,(4):95-96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愈演愈烈,临终关怀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本文的主旨即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临终关怀的社会实现价值及其在国内未来几十年中该项工作的发展趋势。本文意在从临终关怀的实质意义,分析临终关怀的可行性;讨论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通过国内外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深度剖析临终关怀的必要性;阐述临终关怀在我国的整体发展趋势,针对相关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勇 《科教文汇》2014,(33):203-204
大学生在当代是未来的人才,是能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贡献的人物。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大重视,很多关于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不断暴露在公众的视野内。大学生在走向更高的发展前景的过程中,不免遇到很多的挫折,在经历这些挫折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阻碍他们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实施途径,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Enterprise social media (ESM) is an emerging platform based on Web 2.0 that allows employees to communicate and collaborate. Despite its numerous opportunities and benefits, there is a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dark side” of the improper use of ESM in organizations. However, the findings in this aspect remain fragmented in prior literature. Our study attempts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gap by capturing the dark side of ESM’s misuse from a conflict-based perspectiv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We systematically classify different conflicts in ESM’s use, their antecedents, and subsequent negative outcomes and propose specific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m. On these grounds, we develop a holistic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research constructs. Ou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conflicts in ESM’s use are primarily caused by inappropriate use behavior, prompted by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we synthesize the negative outcomes of the conflicts with a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from both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ur paper identifies possible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ovides a useful basi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dark side of ESM’s misuse. Employees and organizations can also use our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nflicts in the use of ESM and develop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