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即使在新闻界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性报道,就是匕首、投枪、刺刀见红。衡量一张报纸有没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主要看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有多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理解简单化了。所谓舆论监督,就是指社会公众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有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来参加、影响、威慑和制衡公众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这说明舆论监督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评论,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2.
柴葳 《声屏世界》2003,(2):34-35
防性采访与彰显舆论监督功能的批评性报道一同勃兴的一种报道方式,应该说是新闻媒介自由权利在广度、深度上的一种延伸。本文的观点是,慎用隐性采访的报方式,从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两个方面加强对新闻媒介自由权利的合理制衡,既反对滥用隐性采访,也反对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监督做为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在蓬勃开展的新闻舆论监督中出现一种倾向:即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的功能,主要看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念。什么是新闻舆论监督?应该说,随着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媒介体制的不同,新闻舆论监督的涵义是发展变化的。在我国,梁启超1902年首次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他在这年10月2日的《新民丛报》上…  相似文献   

4.
最近,新华社北京分社召开“如何搞好批评性报道”业务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这些意见也许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批评性报道有一些启示。 张宝瑞(分社总编辑):批评性报道历来是新闻媒介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做到使批评报道收到最佳效应,又得尽量避免引起负面效果或新闻纠纷,这是当前新闻媒介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北京分社采写了《公款请吃吃请目击记》、《菜价追踪》、《“买官卖  相似文献   

5.
正三、新闻批评的含义、特点及舆论威力新闻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包括公众借助新闻媒介就党和政府的某项政策、决策、某些工作提出咨询、建议和意见,也包括对某一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这些看法、建议和意见可以是批评性的,也可以是非批评性的。但从狭义上讲,新闻舆论监督则主要是指新闻批评。换言之,新闻批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1.新闻批评的含义新闻批评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不正之风、消极腐  相似文献   

6.
关于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问题的访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被访者: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采访者: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研究员(●) 一、新闻媒介监督与舆论表达● :我们正在作一个关于“《焦点访谈》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课题。您对新闻法制作了很多研究,今天我想请您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性报道,您是怎样看的呢?舆论监督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批评和建议都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公民批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写成批评性报道,建议就不是…  相似文献   

7.
眼下.一提起新闻舆论监督,人们大都认为它特指的是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这种几乎无人异议的说法,流行得比较广泛.导致我们在日常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强调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时.批评报道成了“座上客”.正面宣传则羞于一隅。批评报道等同于新闻舆论监督.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在宏观上.它使人们把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割裂开来;在微观上.它使人们把新闻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变成了只有一种功能的单刃剑。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眼下,一提起新闻舆论监督,人们大都认为它特指的是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我认为将批评报道等同于新闻舆论监督,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在宏观上,它使人们把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割裂开来;在微观上,它使人们把新闻舆论监督这  相似文献   

9.
通过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明确肯定和支持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新闻媒介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建设性的立场,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意向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舆论监督触及社会现实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因刊发批评性报道而招致诉讼官司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自1998年“刘兴中诉《工人日报》名誉侵权案”和“陆俊诉《羊城体育》名誉侵权案”一审判决以来,有关单位抗诉、上诉的余波至今未平,成…  相似文献   

10.
所谓批评报道,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对社会上典型的不良风气、丑恶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曝光。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促使被批评者向相反方向转化。所谓舆论监督,是指通过社情信息与舆论信息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所形成的一种对于社会运行中偏差行为的制衡与纠错机制。舆论监督具有宣泄公共情绪,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清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所谓舆论引导,是指运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制约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批…  相似文献   

11.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报道要不要搞?如何搞?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人们经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根据新闻实践中的习惯理解,批评报道是指通过新闻工具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及坏人坏事进行揭露批评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揭露性报道,它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正在发生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它也不完全等同于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批评性报道来完成的。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我国新闻界:“对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充分肯定了批评和揭露消极腐败现象的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点。1999年下半年,央视观众调查表明中央电视台的名栏目《焦点访谈》在全国的平均收视率已达到26—27%,  相似文献   

14.
童刚 《今传媒》2006,(2):39
从广义上说“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从狭义上说是特指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舆论监督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上较好地发挥了激励、威慑、督促的作用,但是,媒介也发生了一些与舆论监督相关的问题,如失实报道、有偿新闻,甚至侵权案件等。本人认为除了某些编辑、记者有意闯“红灯”,以身试法外,大多数是由于对舆论监督的刚性与弹性认识不清、把握不好和运用不力所致,很有必要对其加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行为:人民(包括新闻媒介)随时对政府机构及其领导人的活动进行了解和评论(批评、赞扬或提出建议)。狭义的舆论监督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于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促使其修正错误。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通常可追溯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马列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马克思曾写道:“唯一有效的监督──报纸。”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就宣布:“我们愿意让政府时时受到本国舆论的监督。”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同黄炎培先生谈话时说,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是“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舆论集中和发布的平台,实施舆论监督的基本手段是以批评性报道和评论为载体,对一切妨碍社会和谐的现象、行为以及思潮进行立场鲜明的揭露和批判。正因如此,舆论监督类节目和报道的对象往往是那些背离社会主流审美标准的假、恶、丑的新闻事实,这就给舆论监督的审美选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取舍新闻素材,才能够恰到好处地揭露反面现象、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如何确立报道视点;才能够唤起受众的理性反思,形成积极的舆论影响力;如何解读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苏苇 《新闻采编》2000,(5):31-32
盥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批评性报道,则是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它与“正确舆论引导人”相辅相承,不可或缺。有许多问题,通过媒体曝光、批评得以及时解决,广大群众(读者)拍手称快,主管部门如释重负,效果往往比开会、发文要好得多。反面“文章”,正面效应,效果积极,大快人心,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由于批评性报道自身特点所决定,有些人对此持有排斥甚至反感的态度。有人片面地将舆论监督与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立起来,使得舆论监督,揭露性、批评性报道在实施过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报道指的是批评和揭露具有代表性而又有普遍教育意义的违法乱纪、玩忽职守、扰乱社会治安、道德败坏等歪风邪气为内容的各种事物。刊登批评性稿件是报纸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治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帮忙,促使所暴露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是批评报道的初衷.因此,在从事批评报道的过程中,批评者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着眼,要掌握好“度”,把握得好自然就会达到报道的目的.地方电视台到底如何才能做好批评性报道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