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科同郡两元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第一名状元为徽州府休宁县人戴有祺。而在此前的会试中,第一名会元则为徽州府祁门县人张瑗。戴有祺(?—1711),字丙章,号珑岩,休宁县瑶溪人,寄籍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康熙二十七年举人,三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逢父母相继去世,遂家居守孝,不复出仕。著有《文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殿试第一名状元为徽州府休宁县人戴有祺。而在此前的会试中,第一名会元则为徽州府祁门县人张瑗。戴有祺(?-1711),字丙章,号珑岩,休宁县瑶溪人,寄籍金山卫(今上海市金山县)。康熙二十七年举人,三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逢父母相继去世,遂家居守孝,不复出仕。著有《文集》和《寻乐斋诗集》等。张瑗,字遽若,康熙三十年会元,由编修改御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除了靠名字和相貌得中状元外,还有靠籍贯、权势,甚至凭书法中状元的。唐朝卢洲有个名卢肇的人,因他的名字与他家居洲郡之名暗合,主考官颇觉意外,使擢为状元。宋朝有个人名叫肖贯,是南方人,已定为乙卯科状元,因枢密使寇准不喜欢南方人,奏道“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便把状元赏给了北方人蔡齐。明朝的陈(安阝),亦因是南方人,虽已考中状元,但由于不合明太祖笼络北方人的御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09,(7):I0008-I0008
张建中先生1955年生于河北邢台,自幼在祖父教诲下研习书法。在军中时被美誉为“书法状元”。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东方书画院特邀书法家,中国中原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教授.山东省文艺家企业家联谊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3,(7)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民间经常把状元与驸马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只要中了状元,跟着必然就是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皇上看中了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一定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要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不可.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去充当说客.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郑颢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  相似文献   

6.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 得知考了全省第一的时候,什么感觉? 吴茗(以下简称"吴") 很高兴,但马上就发现自己过去的一个认识错误.以前读状元的东西,总以为他们是神话,是超人.其实当时错了.状元不过总得有人当罢了.  相似文献   

7.
张謇,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江苏南通人。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参与军事机密,因才华横溢,深得吴长庆的青睐。 1881年4月,袁世凯也投入吴长庆军中。吴长庆命袁世凯在营中跟随张謇读书(此年张謇29岁,袁世凯23岁)。张謇以八股命题,袁世凯的文字芜秽,不能成篇。张謇批改其文往往无从下手,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袁世凯虽然学识浅薄,但对老师尚算尊敬,张謇请  相似文献   

8.
正"状元"的称呼始于唐朝,从唐朝到清朝的1000多年中,共开科考试745次,有据可查的文状元共录取653人。而其中很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另类状元。饽饽状元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  相似文献   

9.
严寅亮 ( 1 854——— 1 933) ,名碧丞 ,字剩庵 ,号弼岑 ,贵州省印江县农场乡阳坡村人 ,故又署名“阳坡山民”、“武陵居士” ,清末著名的书法家。严寅亮幼年入塾读书 ,学识超群 ,除经史之外 ,尤好书法 ,常临六朝唐宋诸家法帖 ,尤其酷爱王羲之的字。 1 4岁便能提笔书匾联 ,及长 ,就学于训导吴秋庄门下 ,据说 ,吴曾任清史馆编修 ,学识渊博 ,书艺精湛 ,因故获罪贬谪印江 ,寅亮在吴的教导下 ,不仅经史训诂之学大进 ,书法亦造诣日深。同治十年 ( 1 872 ) ,寅亮在思南府考中秀才 ,入思南府学 ,光绪十年 ( 1 889)赴贵阳乡试 ,中已丑恩科举人 ,授四…  相似文献   

10.
表情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对从1978年到2008年山西30年高考中产生的39名文理科状元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调查组共找到19位1996年前的文理状元,在这些状元当中,出国留学的比例为一半以上,而且多数都选择了美国。两名文史类状元选择从政,两名状元当了律师,大学毕业后多数继续深造。  相似文献   

11.
柳月 《成才之路》2012,(6):I0016-I0016
(1)饽饽状元。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一天三顿吃馒头,不仅是一种心志,而且是一种能力。难怪康熙皇帝听说以后,会钦点其为状元。  相似文献   

12.
正书法,一直是我的业余爱好和梦想,工作时总苦于无法实现。退休后,我便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书法班,后来又进了书法家张晏老师的研修班。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在书法用笔、结体及书法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对如何学好书法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现归纳为以下五点,与书友们共享。  相似文献   

13.
正清朝雍正年间,大将军年羹尧深得皇帝器重,成为当朝最有权势的"红人"。书生蒋衡听说年羹尧惜才爱才,便约了几个同门去投奔。蒋衡来到年羹尧府上,年羹尧见他书法飘逸,谈吐非凡,很是满意,当即许诺道:"你跟着我干,保证下科状元非你莫属!"蒋衡一愣,心想,状元是由皇帝钦定,他的口气怎么这么大?于是没做声,退到一边。年羹尧对其他人印象也不错,同样承诺重赏,还指定了下科的榜眼、探花。才子们都高兴不已,唯独蒋衡忧心忡忡。他偷偷地对一位至交说:"年大将军自恃功  相似文献   

14.
正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明弘治五年(1942年)中举,此后便久试不第。正德九年(1514年),他被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年),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后称病还乡。祝允明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祝允  相似文献   

15.
苏轼曾对唐代的诗、文、书、画的佼佼者作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写诗杜子美第一,作文韩愈第一,书法颜真卿第一,绘画则是吴道子第一。这几个人当中,吴道子属于"半路出家"型,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开始是学书法的,曾经拜张旭、贺知章为老师,  相似文献   

16.
正乱点鸳鸯谱唐代的科考,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郑熏知贡举,录取30名进士,挑选状元时,郑熏撇开了众多优秀者,偏偏注目于成绩平平的颜标,将其点为状元。原因是,郑氏一见颜姓就想到颜鲁公——颜体的创始人、鼎鼎有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便料定颜标必是颜公的后代。将其点为状元,既可告慰颜公在天之灵,又可弘扬忠良正气,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张謇的书品、人品与审美情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很喜欢张謇的字,一见其真迹字体,便会很有兴味地观赏。有幸收藏其书法成扇一把,每当夜阑人静、风清月朗,常会情不自禁地取出摩挲把玩。不只他的书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他的人品、审美情趣,也有经久不衰的引人魅力。      一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翁,书法落款謇字写得看上去象繁体“宝宝”二字,又被人们戏称为“张宝宝”,江苏南通人,晚清史上以状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兴国著称于世。传世张謇书法作品,理应很多。他二十岁时,已自称“索书者众”,日记中有“笔墨之忙,竟日无暇曼”;二十一岁日记中则有“…  相似文献   

18.
莲池书院是我国晚清著名的书院,在教学理念和学风上领先于全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是该书院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之一。他在《甲辰科状元策》中体现的经世致用、因时制宜的思想,为晚清的统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殿试卷内容体现了考生对现实的了解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书法的艺术也名噪一时,高尚品质时人称赞。  相似文献   

19.
8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浙江赛区的第一名被我校高三学生林甲富所得,这是继84年我校吴声积同学夺得同类竞赛的全国第一名后又一个喜人的事情。为此今年四月九日省数学会又按惯例在我校举行了第二次隆重的全省竟赛优胜者授奖大会,会上省、市各级专家和领导表扬了瑞安中学。一个中学在短短的四年中能二次夺得全省的中学生数学状元,兼有一次是全国的状元,这件事正如浙江师范大学付校长徐士英教授在授奖大会上所说的:“确实很不简单,特别是在温州地区  相似文献   

20.
我的书法梦     
<正>我有一个愿望,长大后成为启功、沈鹏那样的大书法家。不要以为这个愿望遥不可及,因为我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成功总是青睐那些勤奋而执着的人。下面就来看看我走过的书法之路吧。三年级时,邻居吴老师为我开启了书法学习的大门。刚开始学习书法,我很兴奋也很好奇,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些书法家的作品,爸爸妈妈有时间也会带我去看一些名家举办的书法展,他们书法中那笔走龙蛇的飘逸,那氤氲墨香的气韵令我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