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福、禄、寿、喜、财”的“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五福”之中,又有“寿为先”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民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围绕着这一理念,人们发展出了一整套涉及民俗信仰、民俗活动、伦理追求、艺术审美等中华民族特有的寿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
春节PK圣诞     
《百科知识》2007,(2X):1-1
年夜饭、压岁钱,放鞭炮、看春晚,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然而很多人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近年来在中国势头却越来越强劲。对此,中国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大声疾呼要保护中国文化民俗,然而更多的人却有不同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凤凰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07,(7X):48-49
凤凰,是中国古代信仰中兆示和平吉祥、王道仁政、国泰民安的瑞鸟,亦称“风皇”,系雌雄统称,雄为“风”,雌为“凰”,总称“风”。风与龙、龟、麒麟并称“四灵”,乃禽类之长。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凤凰信仰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达封建帝王,下止阊巷布衣,虚以神话传说,实以民俗生活。在衍生出凤凰文化特定内涵的同时,风与龙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图腾。  相似文献   

4.
蝙蝠,又名“仙鼠”,也名“飞鼠”,北地俗称“夜摸虎”。由于其既禽又兽的生物特征、游走于明暗之间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若即若离的依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蝙蝠被国人赋予了庄谐皆有的形像与内涵。言其“庄”者,取其“庄重、神秘”之义,诸如岁及千岁,食之可仙,能通天地二界,引领钟馗捉鬼;称其“谐”者,则寓其“谐趣、滑稽”之相,诸如又禽又兽的骑墙之喻,问有阴险狡猾的意味。随着历史的更迭,诸多寓义最终聚焦于蝙蝠兆福的文化指向上,人们仿其形、谐其音、寓其义,演化出蝙蝠处处皆兆福的民俗景象。蝙蝠俨然脱胎成了中国福文化的代言物,也成了中国文化中寓福、兆福的最重要的民俗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属舶来品。这一舶来之物进入中国本土后,在被民众崇信的漫长历史时段内,“狮子”既完成了自身形象的中国化改造,也实现了其为民俗标志物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狮子”由来狮子是原产于非洲、南美洲、亚洲西部等地的哺乳类动物,生性凶猛,有“兽中王”之誉。在我国现有文献中,没有发现出产狮子的历史记述。域外狮子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狮子才开始以贡物的形式进入中国本土。班固《汉书·西域传》说到:“明珠、文甲、通犀、翠羽…  相似文献   

6.
近两个世纪的相对落后,加以“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泛滥,西方文化中心论在中国有了深广的影响。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文化,倡导盲从和愚昧,流毒所及,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无知,缺少自尊与自信,令人瞠目。在“全球一体化”的喧嚣中,即使知识分子中也有一些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早晚,中国文化非得让西方化“一体化”了不可。  相似文献   

7.
三明地域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客家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小吃文化、丹霞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民俗园中一支支艳丽奇葩,别有一番特色,耐人寻味。在闽赣两省三县(福建建宁、宁化县,江西广昌县)交界处的中畲村,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独特的“过半年”习俗,它是建宁县中畲村特有的客家民俗。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日渐消退,“过半年”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冷清,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将是值得当代人探索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李凌浩 《内江科技》2007,28(7):59-60
“中国英语”是成长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来交流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英语变体受中国文化和英语语言交融的影响.“中国英语”在诸多层面有着自身特点,本文从音位、词汇和篇章层面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郭丽 《世界发明》2010,(4):13-13
当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急剧转型。这一切的迅疾变化将会为我们带来什么?2010年1月30日~3月30日,在北京白盒子艺术馆所展出的“未来·生活方式——艺术衍生品展”即探讨了这个问题。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和创意文化已然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主流力量,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精神品质的不断追求,造就了中国社会日常生活和家居条件日新月异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围城》的介绍,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讲述了“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有着深刻的影响。透过小说《围城》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和人物活动,阐述了中国文化特点,从反面映射出在民族文化遭受破坏,缺少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伦理道德社会中,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实现个人理想将变得虚无缥缈。指出了“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培养与发展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并还将会产生影-向,多年来成为了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也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一期和下一期的“科学文化”栏目里,我们希望能够就“21世纪里,中国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这一话题展开多学科学者的讨论。 为有利于讨论,本栏责任编辑从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费孝通、季羡林的著作中摘录一部分作为附录,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大家学者对这个相关话题的一些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刘扬 《百科知识》2007,(6X):49-50
“白日游山,夜晚看庙”说的是传统的游历内容,同时也道出了寺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寺庙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景观,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寺庙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在寺庙建筑史上,人们实在无法找到“中国总共建了多少寺庙”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王飞 《中国科技论坛》2004,(5):39-42,63
我国的技术创新存在着情感误区。“追赶”的情绪使人们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情感上的急躁情绪是表层的,它有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应以恰当的文化定位剔除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急躁情绪。  相似文献   

14.
独共南山守中国——戳破西方文化优越的神话胡国亨编者按: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人类前途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香港学者胡国亨先生提出“大孔子学说”,目的在于救治西方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化的困局,为人类未来提供一个扎实及丰盛的文化资源基础。目前,“大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15.
当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分析,必然要置身于“全球化”的现实语境。“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性概念。它大体上可以分成“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三个相关联的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在客观现实上,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6.
呦呦鹿鸣     
早在3000年前,鹿就已经进入到华夏先民的视野中了:《诗经》中有《鹿鸣》诗,诗以“呦呦鹿鸣”起兴,吟诵群朋宴乐之事;几乎同一历史时段,又有王公显贵营造“鹿囿”、“鹿苑”的历史记述。这表明了先民“与麇鹿相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文化亲和。在其后的历史延续中,人们依凭于鹿的自然属性,极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在鹿身上叠加了诸多的文化认知:灵异之兽,寿达两千载;以鹿兆禄,企求富贵;“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在建筑、雕塑、绘画、民间物什等诸方面尽仿鹿形,寄寓美好。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骏 《中国科技信息》2005,(10):150-151
平面设计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特定的历史、地域、人文的元素紧密相连的,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信息,而在当代商业设计中这种文化属性往往被掩盖在纷繁芜杂的表象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而被某些设计者忽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中国加入W T O,中国的设计界面临新的挑战。外国产品及商家的大量进驻使得中国市场上的产品比以往更加丰富,人们的选择范围拓宽,原本在技术和设计水平上不如外国的中国商家如何创造精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就显得尤其重要。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崇尚自我,更加注重设计的品味,因此对设计的深层次内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类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文化与设计的多元化成为当代设计及艺术一个特征,“一元”统治的时代已经过去,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相互融形成许多“亚文化”。设计中更加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成为当今设计的合及文化的时髦口号。  相似文献   

18.
五福寿为先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21,(23):52-53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寿为"五福"之首.早在《尚书·洪范》中就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意思是说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有,三是健康安宁,四是尊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这里面特别强调长寿、高寿.同时,在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福禄寿喜中,寿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世界正在向21世纪迈进。中国正在向世界开放。世界性的信息大潮将多方位、多层面涌入中国。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面临建立全新体系的任务。这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发展提出了重大的方向性课题。过去中国教育由于只追求发展规模、结构和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的成绩。人的发展的质量、方向和目标方面的讨论只能偏重于总体要求泛泛而论。而不能满足人们对自身素质、特性及其潜力与发展诸问题理解的要求,不能充分考虑人们具体素质及其多向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共管理学已经完成“向西方学习”到“走自己特色道路”的转变,逐渐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转型。然而,中国公共管理学距此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从“中国特色”看,仍面临着中国特征难辨和西方理论占据主导的困境;从“世界一流”看,面临着公平与效率“单一”与“统一”价值追求难以解释三维世界、政治与行政“分离”与“合并”结构缠绕交织的困境。为促进中国公共管理学坚实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中国公共管理学要凸显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实践、创建党领导下的中国公共管理理论、推进公平与效率“单一”“统一”“单一与统一结合”的三元价值追求、保持政治与行政“分离”“合并”“分离与合并集合”的三维协调。这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