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当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踏入这一领域,当"天宫"和"神八"深情"拥吻",当"嫦娥三"平稳着陆于月球的虹湾,无数鲜花与掌声背后,有谁会关注到这样一些人,他们默默隐于喧嚣热闹的场景之中,谋划着中国涉入太空技术实现之后的系列科学问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茫茫宇宙中一直飘荡着这样的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了解和探索我们居住的地球甚至是地球以外太空的秘密——它们是怎么起源如何形成的?它们的未来将向何处去?它们的结构又是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08,(5):104
中国人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即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总称。以太空探索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浪潮,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而为了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为探索宇宙奋斗了数千年。  相似文献   

3.
张辉 《百科知识》2014,(9):16-17
正"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关于宇宙的起源,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近日,科学家宣布找到了宇宙大爆炸的证据。这一结果表明人类将会知道:宇宙是如何诞生的?我们是怎么来的?引力波——宇宙大爆炸的证据1932年,比利时牧师兼物理学家乔治·勒梅特首次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  相似文献   

4.
尽管科学昌明,神话依旧非常流行。为什么人们对神话故事如此神往?神话为什么"神"?你知道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吗?在科学上的宇宙大爆炸学说还没有出现以前,古代的华夏民族用一个生动的"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给予了回答。故事里说,在没有天地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对宇宙的探索便是人类对自身过去及未来的探索。宇宙中有反物质吗?除了衰亡的恒星、黑洞,还存在什么?这二者都还是谜。  相似文献   

6.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爱国诗人屈原这样诘问苍天(《天问》)。有关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从古到今一直是人类科学探索中的“前沿课题”。人们对宇宙的神秘感几乎与生俱来,宇宙学这块领地历来也就戍了科幻作家、出版商乃至星相学家瞩目的大好市场,难怪“宇宙大爆炸”炒得如此火爆而经久不衰,也难怪如今“已从科学泰斗的高位跌落”的霍金先生当年不远万里来北京构筑2002年全球风景线。关于“大爆炸说”,本栏已刊出多篇丈章和报道,本期又刊出两篇。一篇是联名文章  相似文献   

7.
高洪 《百科知识》2007,(7S):31-31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类是宇宙长期演化的必然的产物。人们平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8.
从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错误认识已经被哥白尼推翻了。现在,人们又以为自己所在的宇宙是唯一的,这想法是否也是科学的呢?  相似文献   

9.
探索宇宙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在的世界从何而来?这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知识蒙昧的时代,人们把世界的创生归结为神的创造。而今天,科学已成为主流文化,人们摆脱了超自然的思维方式,转而以科学的方法探索宇宙  相似文献   

10.
李鉴 《百科知识》2021,(10):4-9
在当前科学界最关心的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这三个起源问题中,最本质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否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只有从太空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人类进入太空,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宇宙奥秘,发现和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空间探测和科学实验.与此同时,伴随而生的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间应用和相关产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从这个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2.
遥望星空,无边无垠。地球之外有着多少秘密?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没有生命,有没有像人类或者超过人类智慧的生命。自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就不曾停止过这种探索。浩瀚的宇宙中,光银河系就有1000亿颗恒星,太阳也不过占1000亿分之一,何况银河系之外。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吗?什么样的星球上才能够诞生生命?温度适中;有一定的含氧大气层;有足够的液态水;存在有机化合物等等。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太阳系。  相似文献   

13.
1科学背景宇宙线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流,主要由质子和多种元素的原子核组成,它携带着宏观宇宙、微观世界和空间环境的科学信息,联系着宇宙的历史、天体的演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钻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人类希望解开的“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人类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与之相应的“入地”计划正在应运而生。这就是“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许志琴在《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一文中告诉我们:在大陆科学钻探就是一个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地壳的构造;还可以为人类寻求能量资源开辟新的前景;还可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作用及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其它,等等。本文还介绍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规划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人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会产生许多有意思的想法,例如多重宇宙、量子意识和时间机器等等。其中最有意思的观点,是认为宇宙不是真实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更高级智慧生命产生的电脑模拟中。不管这个观点是否合理,有一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们能否模拟出一个宇宙,成为一个人造宇宙的上帝?而且里面的生命如同我们人类一样聪明,会去探寻他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是人类长期进行并将持续下去的不懈求索。而方敬忠及其所在团队的研究工作,便是为了让人类探索的触角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伸得更远。他们的目标便是实现大型光学系统(地基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空间光学望远镜)的有效减重,通俗点说,便是给这些大型望远镜在保证使用效能的前提下进行"瘦身"。  相似文献   

17.
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主的科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它既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又沐浴着当代高科技的阳光。从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到伽利略发明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伴随着接踵而来的各式望远镜的发明以及各种挑战极限的观测技术的产生.宇宙展现给人类的画卷显得越来越壮丽。众所周知,天文观测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正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月亮表面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多高呢?在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同学们一定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人类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却没有参考资料,这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断地观察、推算……浩瀚的宇宙中有许多天体,仰望苍穹的人类从未停止对它们的探寻和思索。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用于描述引力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力场方程,通过这个方程,可以推导出很多未知的现象和天体。1916年,  相似文献   

19.
正生而为人,"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将到何处去?"是人类无法回避并苦苦思索了上千年的问题。而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智慧生命,人类同时也在思考,地球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将来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能够给出答案的就是地质学,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科学,它是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1609年,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还在利用眼睛来观察星空的时候,此时的亚平宁半岛,一位对星空一直充满着兴趣、名叫伽利略的意大利人,无意间将一个口径只有2.5厘米的自制望远镜指向天空,看到了月球表面和木星的卫星,自此人类之前一直依靠肉眼探索宇宙的进程被彻底改变。在接下来的400多年中,望远镜的口径越做越大,探测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光学波段扩展到了几乎整个电磁波段,从电磁方式延伸到了宇宙粒子以至于新近的引力波,并且从地面走向了太空。正是这些探测方式的丰富性和探测手段的多样性,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现在已经能够跨越宇宙演化的长河,描绘出浩瀚宇宙演化的历史:从早期宇宙的微小量子涨落经引力不稳定性放大,形成了今天宇宙多样化的结构——从致密黑洞到我们居住的银河系(图1)、从星系团到宇宙纤维状的大尺度结构。借助于最先进的地面和太空望远镜观测和物理理论,我们对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步入到了精确宇宙学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发现一些新的天文现象,而是更关注主宰我们宇宙演化的基本物质成分的物理本质和宇宙结构起源的众多物理过程。而试图理解众多起源过程和它们的物理本质,正是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专项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