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心脏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置人死亡的严重疾病,人们盼望着能够找到治疗心脏病的好方法,使更多的人可以延年益寿。科学家设想,将来有一天,只要从心脏病患者身上取一些心肌细胞作为种子,就可以为需要置换心脏的病人培育出新的心脏,这样的心脏将是年轻的、活跃的,它不会被接受者的免疫系统所排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2006,(10):6-6
在培养皿中,一层鸡的心肌细胞正在有节律地跳动着,但是,这些心肌细胞不是从一个完整心脏切下来的.也不是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叫做“生物打印”的新技术产品,可以用在未来的组织工程上。  相似文献   

3.
胚胎干细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细胞类型潜力的全能干细胞。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诱导各种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类型,来替代那些受损的体内组织,比如把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使猪ES细胞转变为跳动的心肌细胞,使人ES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和使小鼠ES细胞分化为内胚层细胞。这些结果为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近观心脏     
<正>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被世界心脏联盟确定为"世界心脏日",其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健康的心是什么样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如何危害健康呢?心肌细胞(蓝色代表细胞核)对于维持心脏跳动的肌肉收缩至关重要,科学家基于干细胞制造心肌细胞并研究这种细胞会如何导致心跳异常。  相似文献   

5.
成宇 《百科知识》2007,(5X):6-6
专家们一直在研究人工培育人类心脏的方法,以解决心脏移植中供心严重短缺的问题。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心脏病患者需要提供移植治疗服务,但是,心脏移植有很多障碍,最大的障碍来自机体的排斥反应。使用与患者基因相匹配的组织替代部分受损器官,不会产生排斥反应,优点十分突出。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培育出腱、软骨及膀胱等简单组织,却一直未能培育出具有三维结构的复杂器官,例如心脏。  相似文献   

6.
潘治 《世界发明》2003,26(10):23-23
德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心脏起搏器,能够对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及呼吸功能进行监测。这一名为“天才3号-MSP”的新型心脏起搏器是由慕尼黑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研制开发的。它与传统的心脏起搏器一样,可模拟两个心室的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循环,使心脏的受损功能得到修复。不同的是,新型起搏器还可以预防病人心脏出现危险的纤维性房颤,并可对心脏病患者在睡眠时可能出现的呼吸不畅等危险症状及时发出警报。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时代》2001,(7):24-25
50多年来,美国众多心脏患者和心脏病专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便是人工心脏不再那么大,那么重。现在,这个诱人的愿望终于有可能实现了:科学家首创的独立式完全植入性机械心脏——一种类似大柑桔大小的人造器官,已从今年夏天起试用于5名患者身上。  相似文献   

8.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与心血管病症有关。每年2月是"美国心脏月",该活动由美国心脏协会、全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等组织联合推出,旨在提高人们对心脏病的关注。美国《赫芬顿邮报》日前载文,回顾了一年来全球心脏病研究的8大焦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众》2013,(Z2):4
胚胎干细胞是人体内能够转换成任何细胞的基础细胞。日前,美国的科学家们采用克隆技术,在实验室培育出了人类的干细胞。理论上,这些细胞可以转换成任何一种病人需要的组织。比方说,这些基础细胞可以生长成心脏细胞修复心脏疾病,或  相似文献   

10.
小资料     
胚胎干细胞 (ES)胚胎干细胞 (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细胞类型潜力的全能干细胞。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诱导各种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类型 ,来替代那些受损的体内组织 ,比如把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使猪ES细胞转变为跳动的心肌细胞 ,使人ES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和使小鼠ES细胞分化为内胚层细胞。这些结果为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开辟了道路。目前 ,科学家已成功分离到人ES细胞 (Thomson等 1 998,Science) ,而体细胞克隆技术为生产患者自身的ES细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体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11.
科技视野     
预防心脏病疫苗有望问世心脏病发作率可降低50%●11月29日据《最新科学》消息,瑞典科学家28日称,来自美国和瑞典的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制第一种专门预防心脏病的疫苗。这种疫苗如果研制成功,将大大降低人们患上心脏病的几率。瑞典伦德大学心血管试验研究中心教授尼尔松说,两国科学家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预防心脏病的初级疫苗,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试验获得了成功。目前他们正在对这种新研制的疫苗进行改进,使其质量和安全性能够达到人类使用的目标。尼尔松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普雷迪曼?撒阿,从10年前就开始研究容易造成心脏…  相似文献   

12.
浩成 《今日科苑》2001,(12):51-52
今年7月,美国一家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人造心脏移植手术。这次植入的是世界上第一颗可以完全代替心室功能并完整植入体内的人造心脏。如果这种人造心脏最终通过检验,将标志着人类治疗心脏病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中国人》2010,(2):57-57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压力可能会诱发心脏病,但是很少有医学证据来证明。最近,英国科学家对514名平均年龄为62岁的男女进行了实验,实验前这些人都没有罹患心脏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4.
心脏手术     
不知疲劳的器官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人几天不吃东西,不喝水,不一定会死亡,把动物的大脑切去,只要护理得好,也还可以苟延残喘;但是,只要心脏停止跳动几分钟,死亡就会来临,严重的心脏病,在几分钟内就会使人死亡。心脏像是一个精美的泵,它是人体内整个循环系统的总枢纽。它不断地驱使大约五升的血液在体内循环。它的任务,是把饱含新鲜氧气和其他养分的血液由动脉输送到人体的各种组织中,来维持组织的生活力。任何组织一旦失去了血液的供给,就会坏死和丧失功能。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又经过静脉送回心脏进行净化。  相似文献   

15.
吴晖 《世界发明》1998,(4):11-11
随着实验室心细胞的生长,目前.科学家们已发现了预防心脏病的新线索——服用鱼肝油。科学家们认为.这主要基于像鱼肝油这种脂肪类酸性物质能与心细胞共同作用.从而使心脏进行有力的搏动。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9,(5):113-113
研究人员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Olaf Bergmann及其同事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7.
科技快递     
谁是最早的美洲人巴西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亚洲东南部,和现代澳大利亚人拥有共同的祖先,而不是来自先前认为的亚洲东北部。巴西科学家对巴西东南部圣湖镇发现的81个史前人类头骨进行了分析。这些头骨距今有7500至8500年的历史,其中两个还可以追溯到1.15万年前。形态学分析表明,这些头盖骨的面部狭长、向前突出,与现代澳大利亚人具有相似特征。女性减肥不要刻意瘦腿为了预防心脏病,女性即使减肥也不要减腿部脂肪,因为腿部的脂肪可以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与腹部的脂肪不同。这是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以实施减肥…  相似文献   

18.
广闻博见     
不要对打鼾掉以轻心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打鼾会导致睡眠中的窒息,还会引发高血压、记忆力丧失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大多数人认为打鼾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科学家则发现,很多打鼾的人在一夜中会发生上百次窒息,醒来之后又大多不能留下记忆,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高血压、记忆力丧失和心脏病。科学家告诫大家,鼾声如雷的人最好到医院检查,否则会有危险。  相似文献   

19.
兰心 《知识窗》2007,(1):55-55
人们很早就知道,吃西红柿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最新的研究表明,它还能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科学家日前发现,西红柿中含有一种叫做番茄红素的色素,它使西红柿看起来呈现红色,这种色素还具有抗癌作用。此外,科学家还发现,西红柿籽外皮上包裹的黄色液体具有抗血液凝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杀手,因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像冠心病、心脏病、心肌病、动脉硬化等等很大一部分心血管疾病,都能够导致心脏性猝死或心脏骤停,从而直接造成患者的死亡。我们知道,从胚胎发育期开始,心脏就开始进行有节律的收缩运动,一直到人的死亡,心脏的这种运动都不能有片刻中止。那么这种节律运动为什么会几乎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中止呢?从医疗实践上可以发现,引起心脏性猝死或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