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光 《阅读与鉴赏》2008,(12):17-18
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这种要求。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尽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创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0,(4):7-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教育活动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想实现新型人才的创新创造意识的发展和应用,必须基于教育活动在教育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为例,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在作文教学阶段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完成对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方式探索,旨在能够为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顺 《黑河教育》2010,(7):36-36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立军 《教师》2011,(16):65-65
创新教育就是旨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个人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更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本文在分析语文教育特点的同时,指出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原则,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学的措施,旨在表明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荻益,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程吉飞 《考试周刊》2014,(3):132-132
高中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将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创新意识及自主能力作为前提,全方位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课堂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极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广阔的天地,引导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创新思维是一种习惯,其基础就是个性,创新思维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独一无二的功能.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师必须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新理念,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必须实施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能力和实施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创新思维,所依赖的主要方式是广泛的阅读.美国把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立足于阅读.要使小学生尽早地实现广泛阅读.在广泛阅读、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引导者,学生仍然是主体.  相似文献   

8.
王爱俊 《中学文科》2005,(12):12-12
落实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笔者认为也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在教学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新性教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在传授知识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关注的中心始终是创造性,它包括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宗旨在于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语文创新教育也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积极吸收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创新价值和学生潜在的创新因素,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在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教学原则,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性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新课程理念作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正>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这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所突破、创新,那么如何做到教学创新,真正地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一、冲破思想的禁锢,树立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冲破思想的禁锢,更新旧  相似文献   

14.
黄敏 《考试周刊》2011,(73):39-39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当调动他们积极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着手,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观”,努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扩大语文课的外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变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发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乃是主渠道。目前,由于我国语文课堂教学长期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普遍存在耗时多、收效微,重分析、轻实践、轻创新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王学东 《学周刊C版》2010,(9):116-1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们老师的艰巨任务,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20.
注意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设“善于创新”的新型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必须实施“激励创新”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开放型教学中开发智力,获取知识,养成能力;必须形成“注重创新”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何注重学生语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建设“善于创新”的新型师资队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就必须有创新性的老师。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