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张爱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失落者的心态,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父亲形象进行解构与嘲讽,同时用"巫女"般的恶毒"诅咒"爱情,把它解构得只剩自私、冷漠、恐惧.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亲情、爱情、友情.张爱玲极其冷静而残酷地撕下了蒙在情感上面温存的面纱,让那些猥琐、畸形、变态毫无保留地晒在阳光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  相似文献   

2.
从不圆满中写出不圆满:也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创作主调是尖锐地抓人性的阴暗面。深刻地剖析亲情的不堪一击,嘲讽爱情的世俗与功利。然而, 笔调无论如何刻薄冷漠,  相似文献   

3.
对情爱神话的解构,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其作品写的不是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权衡利弊的交易,爱情像影子一样没有份量,金钱是缔结婚姻的主要的衡量标尺。无爱的婚姻生活,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普遍的生存状态。张爱玲不仅颠覆爱情神话。对人世间其它诸种情感,也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文学与大众疏离的年代里,池莉是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知识分子启蒙立场而“平民化”的一位作家,她用自己敏感的心追逐着生活,警惕地注视着现实生活中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尽管池莉一再宣称,不谈爱情,可她的小说仍与爱情有关,她在解构中传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她的《不谈爱情》、《绿水长流》、《来来往往》等小说里,池莉一一化解了罩在爱情字眼上浓烈的虚幻色彩。使爱情走出浪漫,走出诗的氛围,回归到凡俗人生的生存状态。池莉曾在一篇随笔中写到:“我的小说将以拆穿虚幻的爱情为主题之一。”说明她对爱情的探求过程实际成为了她解构爱情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在转型,张洁在这一期间的作品彻底告别了前期的热情高歌式的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呈现出明显的亵渎“崇高”、解构“理想”、逃离“爱情”的态势,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对爱情的怀疑、解构。从《红蘑菇》《日子》、《上火》等作品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张洁对爱的哲学思考已经完成了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张爱玲散文中爱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里不时透出寒意并不断解构爱情神话、母爱神话、女性神话的张爱玲,在她的散中却留下了爱的意识的踪迹。她描画出来一种苍凉的、凄清的爱情情感体验,她所诉说的亲情之爱是隐在无言语的冷静与眼泪后面。她在叙述女性在男性社会的痛苦和悲凉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张爱玲散中的爱的意识是隐在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  相似文献   

7.
丁玲女性小说表达了现代女性在精神退场、欲望泛化的都市男性中心社会里对理想爱情福州追求的幻灭。其小说充满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觉醒,双重痛苦-希望的同时在失望,进攻的同时在退守,建构的同时在解构。对于40年代海派女性小说影响深远:施济美、张爱玲、苏青等无不从她那里吸取过艺术的营养-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梅娘被文学圈和读书界誉为“南玲北梅”。随着张爱玲在美国孤然谢世,在海内外华人圈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而当年与她齐名的另一位女作家梅娘,却被人彻底地遗忘了,恐怕知道她的只是有数的几个研究者。本文试图从专业和大众领域对梅娘、张爱玲的认可程度、她们的生平创作及价值取向方面解构这样一对在现代文学史上缺席数十年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池莉小说创作的文化意义:一、准个体物欲的觉醒:1、认同与顺应:体制内外的物质化诉求:2、把人生的价值内涵从“为革命工作”的集体主义观转变为准个体的“过日子”观。二、不谈爱情:解构空洞浪漫的传统爱情观,建立实际实利的市民爱情观。三、对市民价值观的认同和对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嘲讽。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张爱玲的《传奇》与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内容上的异同。共同点:两都注重对平凡日常人生的叙写。不同处:张爱玲的《传奇》中的日常生活是绸般的;而池莉“人生三部曲”中一平凡人生却是棉布般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善于打破佳话,所以写得好文章,”她以看似旁观、冷漠的笔调揭示出她笔下人物的畸形人格,消解和颠覆了爱情、亲情的纯洁性和神圣性,把诸多情感还原到世俗、功利、虚伪、冷酷状态,用她的作品和人生见证了“人间无爱”。  相似文献   

13.
李坤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44-146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有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14.
据说,上海白领阶层如今最时髦的行为就是“重述爱情”。像王安忆、陈丹燕这些曾经着力写真实、写现代的女性作家、先锋人物,时下也依循张爱玲和苏青在60年前使用的老旧笔法,复述着一些爱情的往事陈迹,试图说服人们相信一个十分古典的调式:爱情女神曾在这个城市上空温情飞过。  伊势丹广场里飘逸着进口冰淇淋的奶油巧克力香味,甜腻腻的,一对对青春男女牵手、依偎甚至拥吻都显得那样轻松随意……让一些过来人由衷叹息:这种感觉真好!时下据说,相当多的年轻人并不相信张爱玲和王安忆笔下的古典爱情,她们和他们更看重“好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创作始终持一种反浪漫主义的姿态,总对人生飞扬的一面进行拆解,露出其千疮百孔的真相,让人一眼看透。她的世俗情趣使她从容地将女人的故事从天上拉回人间,从任何人都脱身不了的日常生活入学,去呈现出尤其是女人的存在困境。张爱玲冷静而真实地走进女人生命深处,成为“五四”女性神话的颠覆者和解构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 ,分析了张爱玲的《传奇》与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内容上的异同。共同点 :两者都注重对平凡日常人生的叙写。不同处 :张爱玲的《传奇》中的日常生活是丝绸般的 ;而池莉“人生三部曲”中的平凡人生却是棉布般的  相似文献   

17.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8.
冯沅君小说的爱情叙事潜藏着两种解构的力量,一种是举着“爱”的旗帜在解构“爱”的神话,一种是在“爱”的各种关系中突显女性主体的功能,并由此解构男性在传统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两种解构之力使她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在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姿态各异,在这些男性形象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劣根性,虚伪、自私自利、游戏人生。同时,张爱玲还无情地嘲讽和否定了传统男性的权威性和主体性地位,将传统男权的中心地位彻底消解,由此反映了张爱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基于此,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的书写,并具体论述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形象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