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方戏曲一方面是民族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共同体现着相通的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和审关特征,反射着古典艺术的光辉;另一方面,又必然和其所自产生的母体——地方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同格同构关系,体现着形态各异的地方风情,传递着这个特定地方人群的生存密码。丝弦《小二姐做梦》是石家庄地方文化和审美倾向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
顾笑寒 《职业技术》2006,(24):111-112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的含量也越发丰富。那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类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人类自身心理的发展,文化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文化分为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器。观念更新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发扬民族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固然需要崇高的精神劳动的创造,但这种创造也需融入中国人自身心理的成熟发展等更广泛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国人自身的心理调适与心理现代化的发展,促进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接触必然引起文化移入。文化移入指文化上有差别的群体之间持续而广泛的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以儒释道为根基的中华文化正在经受异质文化的压力和冲击。本文分析了文化移入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的弱化、嬗变和转型趋势,井从中国的民族成员相应将发生的人格心理变化入手。试图在这种阵痛中寻找民族文化传统在扬弃或更生中可能的转归度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既定的教育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观念层面上稳定的心理倾向。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影响教育的分流;文化传统制约并影响职业教育的类型的发展;文化传统影响各国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教育起促进和阻碍作用。一、文化传统的内涵及特征关于文化的内涵,是历史老人向求知者提出的具有现代气息的隐谜,引来了众多的探索者,眩惑着他们的视线,有关文化的定义,有人说有两百多种,有人说有一千多种,更有甚者说文化的定义已…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文化既有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这种行政文化对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有着双重影响作用,积极作用表现在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础的行政文化,在规范和制约行政主、客体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消极作用表现在传统民族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价值观的冲突进而引发政府信任危机和行政混乱。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必须重视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云南特困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变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人随着双向流动的加强,形成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形成较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固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的发展.民族的历史经验为当前认识现实事物、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需;文化只有具备民族形式,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民族历史遗产中台有大量的优秀成分。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离和凸现出来的,其中涌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游戏性、广适性和交融性等特征,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体现了每个民族自己创造的文化,具有身心并育的文化教育功能,因而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苏丽清 《教育导刊》2007,(11):50-52
传统文化对应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民族文化反映着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却只能在多元文化碰撞的夹缝中企求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的变革等方面对文化传统及传统的变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兼及现代文化思想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认为文化传统的变革及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健康态度”,就是要站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广泛地吸收全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促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得以健康地发展,并大步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沉淀,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心血,它具有深刻而悠久的历史底蕴,我们的外语教育必须要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使其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不丧失自己的本色。离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去培养人才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传承、融合与超越——现代包装设计的传统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应更加注重民族文化内涵。顺应时代消费观念,将回归、寻根的民族意识融入其中,逐渐尝试继承发扬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将中国式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创造出民族特有韵味的包装艺术,直接表达本民族的心理,使之用于今天和未来的社会,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不同国家地区的教学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形式,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浅层次的因素外,最根本的是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将从文化传统与教学文化的关系、中关文化各自的特征以及中关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教学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等方面去揭示中关教学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以便对中关教学文化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实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做好文化传统传承和当代学术建设两翼.“通三统”是文化传承的根源性途径,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以民主政治观念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需要传承的三大主要文化,其它各种文化传统亦应予以崇敬和继承;独立性是学术发明的根本基石,可通过多元化、民间化和制度化予以保障;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学术建设的必由之路,任何民族都需要建立文化主体性才能获得文化认同,民族国家才能得以凝聚和发展.实现学术中国化,需要政府、民间和学者三方作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欧光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0):111-113,119
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演绎着一个民族的"活"的文化史,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珍视传统,注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尤为重要。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整体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贵州高等院校开发建设民族代表性舞蹈课程,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英语习语既是西方语言的精华,也是西方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中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译者在把英语习语转化为汉语习语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可译的现象。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称为相对不可译。文章研究在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因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9.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蕴涵着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之一。将其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补高等教育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弘扬爱国情怀;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可抑制不良文化侵蚀,塑造大学生身心健康;感悟民间艺术创作精粹,提升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如何弘扬好中华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这一精神家园,是当今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古,要与现代文明协调对接,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只有在教育改革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