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形结合是把数或数量关系与图形对应起来,借助图形来研究数量关系或者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在很多数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借助形来支撑抽象的关于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数形结合是借助图形的性质来研究数量关系,或借助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性质,即利用"数"和"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它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形象性等特点.数形结合贵在结合,只有把数与形完美的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中觅数、数中觅形,常能找到捷径.下面举例说明它在函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是指数量关系.“形”是指空间形式.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或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龟关系问题.运用代数、三角知识进行讨论;或把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借助几何知识加以解决.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形结合思想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  相似文献   

4.
李献新 《中学理科》2007,(10):21-22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是指数量关系,“形”是指空间形式.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或者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运用代数、三角知识进行讨论;或者把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借助几何知识加以解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形结合思想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数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人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数学大师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一语道出了数与形相结合的真谛。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数量关系的讨论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也可利用图形的性质来反映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数形结合使数和形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数形结合是借助图形的性质来研究数量关系,或借助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性质.即利用"数"和"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它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形象性等特点.数形结合贵在结合,只有把数与形完美的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中觅数、数中觅形,常能找到捷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常遇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要探究它们的性质和应用,离不开函数的图像.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图探究具有的直观性是别的工具不可替代的.但是,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问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系和空问形式和谐地结合起来。“数”与“形”是一对矛盾。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数量关系的抽象概念和解析式,若赋予几何意义,往往变得非常直观、简单.图形的属性又可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使图形的性质更丰富、更精确、更深刻。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相似文献   

8.
数形结合是把数或数量关系与图形对应起来,借助图形来研究数量关系或者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  相似文献   

9.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数量关系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反之,图形性质的研究可以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数形结合的思想处处以数学对象的直观表象及深刻精确的数量表达这两方面,给人以启迪,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洁明快的途径。因此,教师要通过数与形的对应,以形解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与形,本是相依倚,怎么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充分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的重要性:它不但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通过几何图形直观地表现出来,也可以使图形的性质通过数量间的计算、分析得到更加完整、严密和准确的表述.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由形思数、由数思形、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11.
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或者把图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研究策略,就是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让“数”的抽象与“形”的直观结合,使问题的解决既直观又“入微”.当然,更多的时候需要以“形”的生动和直观认识“数”,帮助数量关系的建立,将问题简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数形结合方法是中学数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实质是通过对同一数学对象进行代数释义和几何释义的互补,实现形与数的语义转换,将形解释为数,利用数的知识解决形的问题;将数解释为形,利用形的知识解决数的问题。一、什么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所谓数形结合方法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或借助书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性质,或借助形的直观性来阐明数量之间的某些关系。其中这里的“数”多指数量关系式,“形”多  相似文献   

13.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加严谨化,正可谓“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然而,在数与形的转换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步入数形结合解题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蒋雪梅 《中学理科》2005,(11):18-18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与形,本是相依倚,怎么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充分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的重要性:它不但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通过几何图形直观地表现出来,也可以使图形的性质通过数量间的计算、分析得到更加完整、严密和准确的表述.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由形思数、由数思形、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15.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把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图形巧妙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根据题目条件,适时运用“数形结合”方法,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相似文献   

16.
数形结合是通过对数量关系的讨论来研究图形的性质,也可以利用图形的性质来反映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数形结合使数和形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的相互转化,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获取简便易行的方法。下面谈谈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数形结合。一、数形结合在数轴中的运用1.利用数轴能把数和形结合在一起,数量关系可以通过图形直观地反映和描述,利用数轴比较有理  相似文献   

17.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它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描述结合起来,有利于启迪思路,探求解题途径。数量关系如果借助图形性质,可使许多抽象问题直观而形象化。而有些涉及图形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又可获得简单而快捷的解法。数和形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题,往往可使解法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8.
郑菊美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2):87-88,122
数与形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数学表象 ,它们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方法。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是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形问题相互转化 ,即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 ,应用代数、三角知识进行讨论 ,或者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 ,借助几何知识加以解决 ,使学生看到“形”能想像到“数” ,而看到“数”则能想到“形”。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际 ,探讨数形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1 以形论数 ,化难为易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数式具有抽象、概括可演算等特点 ,图形则有形…  相似文献   

19.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与“形”两个方面。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或者把图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研究策略,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中提到的第二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形结合”,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我们试就此刊登一系列小文,希望能给同学们以启发。  相似文献   

20.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数量关系如果借助图形性质,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概念直观而形象化,有利于探求解题途径,通常称为以形助数,而有些涉及图形的问题如能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又可以获得简单而快捷的解法,即所谓以数辅形,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往往可以使解法别开生面.数形结合常包括:以形助数,以数辅形,数形结合等几个方面.■一、以形助数许多数(式)的问题,如果依据“数”所存在的背景,按照某种对应规律,把“数”转化为“形”,再运用基本图形的性质来解,更显得解法直观而形象.犤例1犦求证:1sin12°=1sin24° 1sin48° 1sin96°分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