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恺同学问:“《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明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主要采用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不采用别的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及说明的内容决定的。本文具体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着重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变化姿态万千,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行描述说明比较方便,而云的变化又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2.
自学重点了解用比喻、分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自学步骤1、根据下列提示语言来划分本文各个部分:①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指出“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 )②具体说明云的变化同天气的关系,指出观察云可以预测天气.( )③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学习、留心观察,反复实践,掌握规律.( )  相似文献   

3.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属于事理说明文。“看”是观察的意思 ,“识”是辨别的意思。这一标题简洁、明确 ,高度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文章不仅要写云 ,而且更要写出云和天气的关系。阅读文章时 ,如果我们能按照题意考虑文章的内容 ,就能做到高屋见瓴 ,心中有数。一、分门别类 ,清晰地说明事物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云”,云的特征是“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如何把大自然的这一特点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介绍清楚呢 ?这是至关重要的 ,而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写…  相似文献   

4.
设计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和知识。云与天气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作者却把它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分类别和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熟读课文,绘制云与天气变化的对应表格,写观察日记,并进一步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谚语。教学时把课堂搬到室外(便于看云,利于教学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写”到的、“看”到的进行比照,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学习说明的方法,体悟文章的语言。【教学简…  相似文献   

5.
李瑞 《语文天地》2015,(8):23-24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云。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学习重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云。学习过程:一、导入通过分享字词,引入课文。云淡风轻万里无云天高云淡浓云密布黑云压城云雾迷蒙从词语的特征,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进入文章《看云识天气》。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标注段落序号。2.积累字词。3.文中介绍了哪些云,请勾画出各种云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教例简述]课时:一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1.速渎课文,理解说明的顺序。(5分钟)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语言平实的特点。(10分钟)3.细读课文,给课文提点意见。(约30分钟)教师:这篇课文,与《看云识天气》编在一起,是为了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了解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了解  相似文献   

7.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通俗的科学说明文。中学生对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有一定的感性知识的,但是,他们不一定能系统地认识各种云的形状、光彩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即使有所了解,也不一定就能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教这一篇课文,可以从“看、识、说”三方面着眼。看和识,可说是课文标题的一双眼,它指明考察的对象和研究目的,无疑是我们理解课文的纲。关于看,应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看到些什么、怎样看,进而研究如何学会象作者那样地看。为此,不妨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列举一下自己平日看到的云层的一些现象,以及它们同天气变化关系。然后,再对照阅读课文,从中学习它条分缕析地观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准确,当然也“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叶圣陶语),使人读起来有滋有味。如何让说明语言平添风趣呢?办法是:把握事物的特征,选取生动的词语。1.巧妙设喻。即凭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例如:“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把“云”喻为天气的“招牌”,把握了二者内在的相似点,揭示出了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2.借助拟人。将说明对象赋予人的形象、性情,用新奇的形式反映事物的特征、特点,这就是拟人说明的方式。比如《雪花的自述》一…  相似文献   

9.
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科普文章——《看云识天气》,介绍如何通过云的形态和光彩判断天气的自然常识.  相似文献   

10.
比喻就是打比方。那么,学生把《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峰峦……”的说明方法答成“比喻”,对不对呢?一  相似文献   

11.
一天,听初一的语文公开课《看云识天气》,看到有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显得兴奋而激动。当同学们认真地朗读完课文后,教师提问道:“文中提到了哪几种看云识天气的方法?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很多孩子都迅速地举起了手。“好,现在我就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其它的同学仔细听,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位同  相似文献   

12.
整体把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给我们以知识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变幻的云     
大气降温使水汽凝结成小水滴,便形成了云。云有两种基本形状:单独的“团云”或一片片“层云”。看云识天气云也按它离地面的高度分类。每一种云都可以提供未来天气的信息,因此气象学家们能利用云作出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4.
<正>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科普文章——《看云识天气》,介绍如何通过云的形态和光彩判断天气的自然常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初中数学中的重点知识,如果说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云",那么二次函数的"性质"就是"天气"了.本文拟通过一道中考经典试题的解题分析,帮助同学们轻松掌握看"云"(二次函数图象)识"天气"(二次函数性质)的方法和技能.题目(2009年鄂州)已知二次函数y=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地理老师走进语文课堂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时,别出心裁地邀请地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起初一愣,后经老师说明,才心情坦然地露出微笑。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卷云”“卷层云”“积雨云”;随着“晕”“华”“虹”的图案,学生辨清了三者的差别。在地理老师专业性的讲述中,学生们学完了课文,轻松自在地走出了课堂。学生们感叹道:“地理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还真新鲜。”思考:《看云识天气》一文说明的问题并不深奥,凭借文章本身完全能弄懂。即使文中有些名词术语使人模糊不清,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先作准备,并凭…  相似文献   

16.
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云在空中变化多端。根据云的形态、厚薄、颜色,可以推测出相应的天气变化,一般来说,云由高变低,由薄变厚,块状云汇合为层云,表示将出现阴雨天气;相反,如果云由低变高,由厚变薄,或层云崩裂成块状云,就表示将会出现多云或晴天。云的移动方向对预测天气...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式,即由学生当老师,老师从旁指导,学生自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内容浅显、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品,让学生自教,他们定能完成好任务。当然,教师在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按照“大纲”的  相似文献   

18.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通俗易懂。结合新课改,运用新理念,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现在先对分析综合的写作方法这一问题略加论述.先分析,后综合,在说明文写作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看云识天气》一文,从开头到“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对云的不同形状和天气的变化做了初步的分析;最末一句“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则是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所做的科学概括——综合,又如《宇宙里  相似文献   

20.
说明文教材《看云识天气》,1965年编入江苏省农业初级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二册;自1978年起,先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各地多套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从一些教师、学生的反映和语文专家的评价来看。这篇课文似乎还比较受欢迎。近年来,经常有同志督促我谈谈这篇课文的编写经过,《课程·教材·教法》的编者又热情约稿,说是让中学语文教师自己来谈谈怎样编写中学语文教材,是挺有意义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