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有两位前辈分别写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狗>,这回轮到我写"猴子"了.但是无论是特立独行的"猪"、"狗",还是"猴子",都是切实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只是请不要拘泥于我们所描绘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怀念安琪尔     
一直很想为安琪尔写一点文字,可是每每提起笔来,心中总是一阵揪心的酸痛,让我无法继续,于是自己也总是一味的逃避. 安琪尔是一只我曾经养过的小狗.对于养狗,妈妈一贯是反对的,理由是太脏、麻烦.所以在我16岁之前,养过蚕、金鱼、鹦鹉,却一直不能养狗.直到我上高一,妈妈同学家的母狗生了两只小狗--威威和安琪尔,据说特别可爱,我便缠着老妈带我去看,不能养看看总是行的吧.  相似文献   

3.
正车内播放着轻快欢乐的音乐,车外阳光明媚,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女儿莉莉难得在家待上几日,我们准备一起去吃午餐。停车等红灯时,一位身着园艺服的女士牵着一条狗从人行道上匆忙走过。看着她有些邋遢的穿着,我随口说:"她的其他衣服是不是都拿去洗了,怎么能穿成这样?瞧她那乱蓬蓬的头发!"莉莉没有说话。"主人看着倒像她的狗……"我继续唠叨着。那条狗体形庞大,长相丑陋。  相似文献   

4.
猫狗论     
在农村有一句俗话:忠心保家的狗,见异思迁的猫.在人们眼里,不论主人如何对待狗,也不论主人是善是恶,是好是坏,狗总是忠心不二,矢志不渝,因而狗的名声很好.而猫却差远了,猫很在乎主人对自己的好坏,如果主人对猫采取暴行或虐待,猫就不再留恋主人,而选择"负气出走",到其它地方寻找栖身之处.猫的这种反叛造成猫的名声不佳,从而形成扬狗抑猫的思维定势.我觉得,对于狗和猫的本性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才是.  相似文献   

5.
周宗旭 《寻根》2015,(3):48-49
"长尾巴"是"过生日"俗语,北方和南方都有这样的说法,意在祝愿小孩能够像猪、牛等长有尾巴的动物那样健壮,易养活。四川方言中,称小孩过生日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叫作"狗过桥"。如,孙和平《四川方言文化》:"狗过桥,民间过生日的戏称。"《绥宁县志》:"小  相似文献   

6.
在我家的书房里,贴着一张我与爸爸签订的"君子协议",也就是我们父女的"约法三章",每天我俩都认真对照检查,互相监督.   先说说爸爸对我的三条要求.爸爸在学习上对我要求很严格,我有时做作业和考试不够细心,把一些不该答错的题答错了.记得有一次,就因为一个小数点点错,我被扣分,结果没有考到满分,这次,爸爸给我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学习努力,认真细致,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我暗下决心,这个目标我一定要达到.……  相似文献   

7.
游白沙河     
白沙河是我故乡的一条河,悠悠的灵应山守望着静静流淌的白沙河,说不清是灵应山在等待白沙河,还是白沙河在等待灵应山了.只是听老辈的人讲,它们一起养育了山脚下的儿女,一起见证了一场刀光剑影的历史.也听浏览过它的人讲"我不能没有所思."那么白沙河到底是一处什么样的仙境呢?  相似文献   

8.
孔子葬狗     
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帮他埋葬,并叮嘱道:“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孔子曾做过鲁国大司寇,并一度代摄相事,虽赋闲多年,却一直保持着当时  相似文献   

9.
有句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然而,我却亲眼目睹过"老鼠过街,人人不打"的情景. 那是今年一个盛夏的下午,我与儿子正顺着一条马路行走,那马路路面挺宽阔,大约有20米左右的样子.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嘿嘿!看看,那老鼠走得多自在多潇洒!"我们父子俩随着话音回过头去,一幅任你怎么开动脑筋也想象不出来的情景落入眼帘--只见一只油光水滑的耗子正在悠闲地以极慢的速度由马路的这一边"踱"向那一边.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不少文学家酷爱动物,有的把动物作为写作的题材。现摘其几例。英国大诗人拜伦一生孤寂高傲,愤世嫉俗,落落寡合,但却非常钟爱动物。他在流亡意大利期间,养了猫、狼、猴子、狐狸、鹦鹉、乌鸦、孔雀、狗等动物。他的寓所几乎成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拜伦最喜欢的动物是狗,他短暂的一生各个时期几乎都养着狗。20岁时,他养了一条机灵的新西兰狗。后来这条狗染上了狂犬病,拜伦想方设法为它治疗,不顾危险地日夜守护在它身旁,不停地替它揩去嘴上冒出的涎沫。狗死后,拜伦伤心地说:“除了墨瑞(他的仆人),我再也没有喜欢的伙伴了。…  相似文献   

11.
人狗之间     
阿辉 《大理文化》2001,(1):15-16
我对狗的仇恨,大约是幼小时候便已形成了.幼时常与父亲去有狗的人家,要么做工,要么去借粮食……遇到的狗往往是龇牙咧嘴,疯咬狂叫,吓得不知哭过多少回,不知不觉竟落下了惧狗的毛病. 十岁时我在小学读书,放学天天都从一棵桃树下走过,那桃子又大又红,看着就有些眼馋.有一天便早早准备了石头,预备打下一两个,好容易鼓起勇气甩出石头,就听见后面有狗的低嚎,转回头便看见一团黄绒绒的东西扑过来,吓得我拔腿就跑,偏偏却被自己扔出的石头落下来砸在头上顿时血流满面,桃子是吃到了(狗的主人送来了满满一箩),但却因受伤被剃了光头、缠了纱布,着实被同学们取笑了几天,待纱布取下后,那伤处便再也没有长出头发来.  相似文献   

12.
文竹心情     
开始喜欢文竹,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第一次见文竹是在同学家,一盆纤巧婷立的植物放在冰箱上,觉得很文静,真是"树如其名".于是我很快也得到了一小盆文竹,为此我还乐了好一阵子呢! 从此我每天都要看望文竹.因为我总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就总有不同的"文竹心情."  相似文献   

13.
训练玛吉     
我的儿子从小就喜欢动物,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狗,就缠着我们要一条小狗。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一直没有同意。终于,在他11岁的时候,我们同意让他养一条小狗。  相似文献   

14.
小路情     
这条两旁只有房屋的小路,不长,也不宽…… 在我还不认识它的时候,小路时常尘土飞扬.有时尘土会弥漫在小路的上空,飞进茅草房,染黄了古朴的农家小院.雨季,小路被雨润湿了,空中是一股股泥浆的腥味.泥巴粘在了每个走过小路人的鞋上.这一切我未曾目睹过,是父亲告诉我的.  相似文献   

15.
正在俄罗斯坐过两次火车。两次都走的同一路线。第一次是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第二次是从圣彼得堡回到莫斯科。所走的路线虽然相同,却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莫斯科与圣彼得堡(1924—1991更名为列宁格勒)的火车站外观居然完全相同。更有意思的是莫斯科的火车站叫"列宁格勒火车站",而圣彼得堡的火车站叫"莫斯科火车站"。这是100多年前留下的故事。1842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签署了建设俄罗斯第一条铁  相似文献   

16.
吴棠 《大理文化》2003,(4):55-58
天山知音 在云南,我很少逛书店.因为没有我需要买的书;我买书都是从北大附近的"万圣书园"去邮购.今年6月,他们给我寄来第32期<万圣阅读空间>,这是一份书园自办的"燃一炷书香,续一份书缘"内刊,书评之外是新书目录.从目录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6,(2)
正门神早在我国夏、商两代,便有了祭祀门扉的习俗,不过那时候先民祭祀的门神不是钟馗,也不是神荼、郁垒,而是"狗"。在畜牧时代,人类崇拜狗很现实,因为狗最忠于主人,白天随主人去放牧,夜里忠实守卫门户,确保主家的安全,是人类最可信赖的朋友。安阳殷墟早期出土的甲骨文中,狗字的象形是"卷着尾巴守门"的姿态,即所谓的护门"犬神"。还有器具的"器"字,便是中间一只犬看守四只陶罐。现在,云、贵、陕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8.
印象吴哥     
李翔 《大理文化》2010,(11):54-55
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个象征,吴哥是一个符号。作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世人向往已久的地方,许多人向往归向往,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而我,却因为工作的关系,从第一次到吴哥起,迄今已近十年,至于去过多少次,我  相似文献   

19.
远去的马车     
一 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县中.那年,我十二岁,连不到五十里的区政府所在地江湾镇也没有去过.那县城经过许多人的描述,在我的心中变得越发模糊不清.现在,我能到二百里外的县城去上学了,心中的高兴自然是无法形容的.母亲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忙出忙进给我准备行李,心中却担心能不能搭上一辆车.那时候,在我们这条乡村公路上跑的汽车真是少得可怜.可是,就在母亲把东西齐理好,正在为车子发愁时,听说公社的马车队要拉粮到县里去.  相似文献   

20.
杜丽芬 《大理文化》2022,(4):93-100
我家住在里香巷,里香巷牵着我的心,也牵着我的情,我从里香巷走了出来,又常常向里香巷走去,它是一块磁铁,悄无声息地吸引着我,让我牢牢记住,那里,是我的娘家,是我的生命之根.走在这条不算悠长的小巷,多年前的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巍山古城内的街道以拱城楼为中心,古城内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呈一个标准的"井"字结构,共有25条街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