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蒙以养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对此十分重视,他的"蒙以养正"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积极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用心领悟.  相似文献   

2.
鸡邑村忆旧     
大魏 《大理文化》2022,(2):96-103
大理古城东北洱海之滨的鸡邑村虽然不是我的故乡或出生地,但是于我而言还是有一定的不解之缘.原因是上、下鸡邑二村中的上鸡邑是我外婆的娘家.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关系是:因我上鸡邑的舅爷家没有儿女,因此大约在1945年,当时两岁多的我的大姨在咿呀学语时,她下面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几年后因病夭折了),当时,从鸡邑来到三文笔村走...  相似文献   

3.
田怀清 《大理文化》2009,(Z1):30-31
我家住在弥渡县城北面的一个村子,名叫寺坡,县文化馆、图书馆就建造在我们村中,看书读报十分方便。我中学毕业后,课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1961年3月4日国务院  相似文献   

4.
刘乐 《华夏文化》2001,(4):37-38
近期 ,一则报道陕南城固县原公镇西坝村发现清代《韩氏宗谱》的新闻 ,炒得沸沸扬扬。报道者据此宗谱 ,得出唐文豪韩愈乃汉大将韩信六十世孙的结论。笔者五年前接触和研究过该《韩氏宗谱》 ,结合相关史料 ,我认为报道者仅凭一清代民间宗谱 ,在无其他史料佐证的情况下 ,贸然炒作 ,有欠慎重。现就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以求教于史家。一、城固清代《韩氏宗谱》的背景材料。在城固县城北的水河北岸有一依山傍水的古镇原公 ,曾是历史上城固县从北魏正始二年 ( 50 5)至宋崇宁二年 ( 1 1 0 3)的县治所在。原公镇西的西坝村 ,有一叫韩家巷的自然村…  相似文献   

5.
“我所写的一切都是有关俄罗斯的,即便写我自己时也是如此。”"著名俄国诗人叶夫根尼·巴拉金斯基说,'人们应从每一朵花中看到整个世界。'我觉得他的话也可用来评价你的诗,但是与巴拉金斯基所说的相反的一面是你也能在整个世界中看到一朵花。因  相似文献   

6.
澤厚兄:久違了.你在那裏?我找不到你.你進入莊襌的境界了,自然無法找到你.莊子曰:"形形之不形乎?"我無法描述讀了《漫述莊禪》的喜悦心境.屋中的麈物,桌子,書厨,簟簡,茶杯,臺燈,窗簾……一下子都蒙上一層光辉,仿佛舆往日、異時大不一樣.我來回踱着步,身心一陣輕松,後來竟笑了起來.我想,大約這就是"個體感性經驗的某種神秘飛躍"罷.當然我自知還没有獲得佛性,距離成佛作祖還無限遥遠,只是産生了一種審美愉快;而這愉快,是從大作中感受和領悟來的.確如你所説:"經此一'悟'之後,原來的對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樣了."因此,我不僅在思辨上,在道理上同意你對莊玄禪的論述,在實感上、在審美上也被你的論述征服了.我由此想到,陶淵明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指的也是這樣一種境界.他追求的是直覺領悟,而不是一章、一句、一詞、一字的具體含義.這有他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句可證.你在文章中提到了陶詩"采菊東籬下",并説具有禪味的詩比許多禪詩更接近於禪,可謂至論.  相似文献   

7.
赵静 《大理文化》2005,(3):62-63
关于古代大理地区桑蚕生产的情况,最完整的记载见于唐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蛮地无桑,悉养柘蚕绕树.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二月初蚕已生,三月中茧出,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为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织入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采,蛮及家口悉不许为衣服.其绢极麓(为'粗'字的异体).原细人色,制如衾被,庶贱男女,许以披之.  相似文献   

8.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9.
从记事开始,我家就住在洱海东岸的挖色村,出门便是碧蓝蓝的洱海. 记得孩提时代,我差不多每天都在洱海里游泳、捕鱼,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那时候洱海里鱼很多,一张大网撒下去,捕获两三千斤是常事,最多的一网可捕获一万多斤,而我,作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只要到海边或家门口的小河,捉上一两个小时,也能够捉到几斤鱼,然后回家美美地吃上一顿.  相似文献   

10.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鲁迅名作<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但孔乙己真的死了吗?欢迎大家走近'艺术人生'.我是朱军,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一期的主人公是谁了……"……  相似文献   

11.
触摸时尚     
玩手机 "一伙乞丐穿梭于人群中,伸手乞讨.一位衣着较干净的乞丐更是如鱼得水,收获颇丰,不一会腰包便鼓了起来,同行们一见,红了眼,有人叫道:‘有钱兄弟们分!'众乞丐应声而上,要抢他的钱,‘干净'乞丐见势不妙,一把从怀中掏出一部手机拨通了110……"--不要以为我在瞎编故事,这乞丐玩手机的事就发生在合肥市鼓楼商厦附近的大街上.(见<春城晚报>"乞丐遭遇打劫急掏手机报警")  相似文献   

12.
    
"偶然一日蒙抬举,都因多‘晴'又别离.送得郎君归去后,独自倚门泪漓漓".这就是伞,一把家家户户都有的极为普通的伞.它,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因为它普通、便宜.许多人不会像爱护宠物那样呵护它,可它,却又有着难能可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2011年2月,趙燦鵬君披露了原載於1916年10月17日《民蘇報》(北京)、署名"陳寅恪"的一首七律《寄王郎》: 泪盡鰤魚苦不辭,王郎天壤竟成痴. 只今蓬堁無孤託,坐惱桃花感舊姿. 輕重鴻毛曰一死,興亡蟻穴此何時. 蒼茫我亦迷歸路,西海聽潮改鬢絲.① 趙君經過比較,發現最新版的《陳寅恪集·詩集》也未收錄此詩.②難得的是,趙君并未就此認定這是陳先生的集外佚詩,而是舉例說明陳先生的作品曾經被誤署——刊載於1916年11月10日《東方雜志》(第13卷第11號,第21頁)的"陳寅恪"詞三首就被卞僧慧先生斷定"實屬誤署",③繼而謹慎地提出疑問:"《民蘇報》刊陳先生佚詩,不知是否亦爲'誤署'."  相似文献   

14.
我不喜欢这个书名.倒不是为了它的狂,而是由于它叙述人称的错位和不贴切--这至多只能作为立传的题名,而不适宜用于荷载自我心灵的描述.张曼菱素有狂名,但在看这本书前,我仍猜想,这个蹩脚的书名多半又来自于所谓"策划"和"市场运作"之手.果然如此!在"代后记"中,张曼菱写道:"我很想把这本书命名为‘布衣之女',这对于我来说才是‘得其所哉'的."但既有编者充满"善意"和"尊重"(对市场?!)的命名,张也不再"谦此虚",而是欣欣然领受了.  相似文献   

15.
几天后,我踏上了回国的飞机.这要归功于徐赞工作过的‘潘昙江'的主管上司,在他的帮助下,我比预想的更快拿到了回国的机票.那时,越盟军攻势十分猛烈,联合国军遭到了越盟军无情的突袭.  相似文献   

16.
沙井水     
沙井水,清亮、冷冽、甘甜.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曾有三眼沙井:两眼在村南沙河埂下,分村前村后两井,都距村约半里左右;一眼在村北青埂子金线吊葫芦地方的田坝中,距村约一里.村南的沙河发源于鹤庆西山腹地,长年四季流水不断,因含沙量重,天长日久,河床高于田坝,树木掩映的河埂横亘在村子南头.  相似文献   

17.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21,(4):101-112
从蜀布邛杖识古道 读过《史记·西南夷列传》的人一定会对张骞通西域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这是中华一统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现代法国著名汉学家、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布乐努娃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评说:"中国史学家们认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在公元前2世纪时就开始存在了.'西域'很可能是由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凿空'的.此事发生在汉代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这次出使的动机是战略性的,即寻求与匈奴敌对部落首领结成军事同盟,以从背后袭击匈奴人."这里说的"凿空"是司马迁的原话,意思是对未知领域的探险.  相似文献   

18.
朋友,请教您个小问题:你的家乡是一个小小"地球村"吗?你可能会犹豫.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家乡好似一个‘地球村'."在这里云集了世界各地的友人,在这"东方日内瓦"的红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来自异国他乡的各界人士的匆忙的足迹.这"地球村"就是大理--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使得本来春季就短的北京,进入2002年后,几乎根本没有春天。从破50年纪录的暖冬,北京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迈入了令人心浮气躁的夏季。曾以“春之盛宴”而著称的“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为今年这早到的夏季平添了几分色彩、几分丰富、几分热烈、几分亮丽……其特色仅从“文化北京·艺术盛宴·相约春天”那言简意赅的广告语中便可窥一斑。“相约北京”联欢活动是由中国文化部、北京市政府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艺术节,是'96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97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98中国国际美术年、'99…  相似文献   

20.
吴宓(雨僧,1894 -1978)先生《空軒詩話》有云:"始宓於民國八年(1919),在美國哈佛大學,得識陳寅恪.當時即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諸友,謂'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爲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今時閱十五六載,行歷三洲,廣交當世之士,吾仍堅持此言,且喜衆之同於吾言."①同樣在1930年代,吴先生於清華園藤影荷聲館裹又說:"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當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其餘如你我,不過爾爾!"②此話在超過一甲子後的今朝來看,名實相埒,洵非虚語.於月旦學人眼光這一點上,吴先生"誠有卓絕處"③,當得起朱自清先生"雨僧可謂知人"④的評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