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晓燕 《中国德育》2012,(10):15-19
一、社会转型初期,学校退出青少年道德教育舞台 (一)社会转型初期,俄罗斯社会出现“意识形态真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最初10年,国家政治经济全面倒退。由于其社会转型走的是一条以政治为中心,政治改革优先,靠民主制去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从苏联独立出来并抛弃“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之后,十年来又开始了社会发展道路的重新探索。经过照搬美国模式资本主义的挫折、一条俄罗斯历史上曾长期追求的奉行欧洲模式资本主义的道路,已经成为今日俄罗斯的选择。俄罗斯近年的内政外交实践,表明俄罗斯走欧洲式资本主义道路和实现欧化已经具备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之初,国内外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改制是一种进步,俄罗斯将回到"历史发展的主干道".15年后的今天,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俄罗斯大多数人包括学者的认同.在他们看来,苏联的解体是一种倒退,它使俄罗斯走上了反现代化、去工业化的道路.在今天的俄罗斯,认为苏联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的人比主张按照资本主义方式改革的人多得多.他们从苏联解体中得出的主要教训是,"俄罗斯应该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中指出:中国“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又指出:“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毛主席在这里所指的资本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林彪一类如上台,搞了资本主义复辟,我们的社会将倒退到何种状况,广大劳动人民又将陷于何种境地?学一点资本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对比出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和那些跟资本主义没有多少差别的东西,这对于我们搞清楚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更加自觉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战斗,是有必要、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称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国家。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之一,甚至有人视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长出的“社会主义因素”。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建立社会保障并不是从当代开始的,早在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就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社会立法了。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进行社会改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①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对于我国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社会经济形态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活的机体马克思不是抽象地一般地考察社会经济形态,而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作为《资本论》研究的主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考察,同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从作为资产阶级科学的古典学派,到当代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偏见,总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形式。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这种非历史主义的唯心史观,强调指出,他既不用玫瑰色来描绘资本家,也不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看成  相似文献   

7.
战后,随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称本国已经成为所谓“福利国家”。这就使有些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已经变成一种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制度。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对此作一些剖析。一、战后“社会福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趋势中,当代“过渡经济”终于浮出了水面。它是以“卡夫丁峡谷”为“过渡”目标的,也就是让已经跨过资本主义私有制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倒退回去再度通过卡夫丁峡谷。本文认为,这种以卡夫丁峡谷为标的的当代“过渡经济”理论是不可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庞大鹏 《教学与研究》2005,12(12):43-50
俄罗斯社会从20世纪末以来经历了剧烈的变动。这些变动与俄罗斯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密切相关。俄罗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选择的是一条以宪政制度的确立与演变为中心,激进经济改革的发展道路,并建立了一个法治化水平不高的社会。2003年底以来,俄罗斯的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提出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俄罗斯发展道路的调整方向已经从加强法治过渡到建设公民社会。俄罗斯的发展一直存在目标与措施之间的矛盾问题。从长期看,俄罗斯面临八点深层次问题,这也是普京政权今后需要解决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80年代是相当困难的十年,世界银行称之为“失去的十年”,而实际上是倒退的十年。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所经历的是一种“发展危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发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危机则是由于发展不足,是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一种折射。这种发展危机与发达国家经济危机有不同的特点。一是时间很长,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二是这种危机是多重性的,是各种矛盾的交织,不仅表现为生产下降,还表现为财政危机、国际收支危机与社会危机等。  相似文献   

11.
对国有企业全面实行股份制是一种倒退朱绍文如果对国有企业全面实行股份化,我认为是一种倒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许多遗产可以为我所用,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战后日本大企业的复兴和发展,不是靠资本的力量,而是靠企业经营的战斗力。日本...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与研究”的1956年2月号上,读到了李之勤同志所写的“关于中国清初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水平问题”一文后,非常感到高兴。这个问题确是非常重要,值得提出讨论的。为了能使这问题在学术界得到更深入地讨论与研究起见,因此,我也想把我个人最近对于这一问题的一些浅见发表出来供李之勤同志以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们的参考。首先要说明的,自然是我在拙作“略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一文中所提到的我认为当时社会中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尚未发展成为“大树”的具体意义。因为我是承认在中国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存在有“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而且在某些特殊地区还得  相似文献   

13.
论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68年明治政权确立后,为把日本改造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强国,明治政府实行了全面的资本主义改革,并制定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改革政策。“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策之一,其主要内容在于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设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可以说“文明开化”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文化,改革日本人观念的一次改革运动。由于“文明开化”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本文着重对明治政府推行的教…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成为亿万群众的实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个决定性阶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回溯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正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商品生产在人类社会已存在五千年至七千年之久。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也有同样长的历史。劳动是价值根源这一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也已经存在,但还谈不上系统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劳动价值论的出现。直到公元十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西欧开拓了广大世界市場。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占主要地位。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代理人——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才逐步奠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始基。但是,由于他们“附在资产阶级皮上”的阶级本性、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  相似文献   

16.
袁伟 《天中学刊》2010,25(1):76-78
经过100多年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农业与19世纪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的状况相比已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传统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前提假设也已发生根本变化。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新的前提下,当代资本主义农业的绝对地租“质”和“量”已发生变化,级差地祖的结构也已发生根本变化,“虚假的社会价值”在当代资本主义农业中已经消亡,马克思主义传统资本主义地租理论需要系统修正。  相似文献   

17.
“小农经济稳固论”是一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大经济优越于小经济的学说相对立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似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农业在经济上并不比小农业优越,而是相反,小农业比大农业优越。因此,在竞争中,小农不仅能够维持“稳固”的地位,甚至能够排挤大农业。这样,在资本主义的农业中似乎并不存在生产集中的趋势,而相反倒有一种“分散的趋势”。小农经济优越于大农经济的思想,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在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的著作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种思想。西斯蒙第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思想呢?我们知道,西斯蒙第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和法国第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急剧发展而代替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大生产战胜小生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广大的劳动群众不断走向贫困和破产。作为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西斯蒙第看到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以资本主义技术理性的意识形态化为内核而展开的.通过对科技理性意识形态化的阐释,以及这一内核展开下的“虚假需求”和“额外压抑”的分析,向我们深刻展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但其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为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药方也不可能医治好现代资本主义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看做一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资本主义精神”又是源自“宗教改革”.这种把宗教教义等精神因素也视为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不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换,更开创了宗教经济伦理这一新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他始终保持了对社会发展动力这样一个复杂问题要进行综合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回顾回顾 1 0多年来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历程 ,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一个评价” ,正在逐步完善“一种模式”。1、“两个转变”。一是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云南省从 2 0 0 0年起 ,停止使用《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 ,启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同时 ,放宽大中专毕业生的择业期限。2 0 0 1年 ,将原使用的“毕业生就业计划”改为“毕业生就业方案”。二是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1 995年 ,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不少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