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课本第 70页 :“周世宗还大力整顿军队 ,……攻占南唐和后蜀的大片土地。”应在“周世宗”前加一个“后”字。同页还有三处、第 71页还有一处应在“周世宗”前面加一个“后”字“周世宗”前应加“后$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 2 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一字 ,阅读提示中作“灏”,正文及注释作“颢”,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作“颢”。究竟是“灏”还是“颢”?师生无所适从。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修订版 )第 5 0 6页“灏”字 :〈书〉(1)义同“浩”。 5 0 5页“浩”字下有“浩气”“浩然”等词条。据此 ,当用“灏”无疑。再查《辞海》语词分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 ) 10 5 6页“灏”字 :(1)义同“浩”。广大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灏气俱 ,而莫得其涯……”据此 ,明确…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 174页《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 ,有关公元前 841年以前不确切的时间前面都加了一个“约”字 ,但在课本中有好几处都未加 ,如第 2 0页的“公元前 2 1世纪”两处 ,第 2 2页的“公元前 16世纪”、“公元前 14世纪” ,第 2 9页“公元前 11世纪中期” ,第 2 6页和第 3 3页练习题中“公元前 2 1世纪。要不要“约”?$河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209页:“共25个省级行政域和内蒙古等盟旗。”“行政域”应为“行政区域”;“内蒙古等盟旗”应为“内蒙古盟旗”。少了“区”字,多了“等”字$宁夏固原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5.
“此子王子往庵园。”(页555)按,前一“子”字当读为“是”,音之误也。子,止韵,精纽;是,纸韵,禅纽。唐代“支”、“脂”、“之”同用,故二字叠韵。声母同是齿音,故易误。且下文有“子”字,涉下文而误,也极有可能。“宝盖庄严莫改张”。(页556)按,变文中“改张”一词共出现八次。除本文外,尚有:《燕子赋》:“成功不可毁,不能移改张。”(页246)《降魔变文》:“周迴顾望,与本无殊;四面瞻相,都无变怪;寻问监园之者,并无改张。”(368页)同文:“恐太子之改张,剋先心而不遂”。(370页)《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四弘誓愿专相续,六种波罗莫改张。”(646页)  相似文献   

6.
(27)《敦煌变文集》413页《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惠日照推心上恶,慈风吹散国中灾。”“推”字与句意不合,当是“摧”之字音近省借。“摧”,毁也,与下文“散”字对文,意义相同。又636页《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道解灭邪山碎,智慧能销障海摧。”字正作“摧”,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7.
稿本《清故伊犁将军文贞公行状》(下简称行状),计一册14页、朱丝栏,四周双边、六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单红鱼尾,版心下端有朱笔“文记”二字。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图书馆藏。1961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的《新疆研究参考书目》(中文之部,有著录。 一、《行状》写作时间:文中有清讳字,如七页宁夏的“宁”为“甯”,十三页又有“民国 年 月 日以丧归”等字样,可推断为民国初年之作。  相似文献   

8.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9.
从错字不改说起王秀兰最近,偶尔翻阅了二年级某学生的语文生字作业本,翻阅了五页,其中有四页中有错别字。如,狐狸的“狐”字写成“狐”,孤独的“孤”字写成“孤”,“桥梁”写成“粱”,陷落写成“陷落”。而奇怪的是教师在每页上都批了个鲜红的“√”号,评了个10...  相似文献   

10.
某小学的语文老师为“跤”字该不该用发生了争论。原因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自读课本(1993)在“跌交”、“跌了许多交”(第50页)中用“交”,而六年制小学语文(实验本1993)第四册“摔了一跤”(第147页)、“摔跤”(第157页)中用“跤”;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跤”不作字头注释,只附在“交~2”后面的圆括号内。主张该用“跤”的老师认为,既然课本上两个字都用了,说明“交”和“跤”都是对的,都可以用。反对用“跤”的老师则认为,课本也可能有错误,不能盲从;  相似文献   

11.
新编初中语文第一册253页练习第三题是:“把下边的形声字按照形旁和声旁结合的不同形式归成几类”。题下共列出27个形声字,其中最后的一字是“牢”字。然而“牢”能是形声字吗?  相似文献   

12.
高中物理上册173页“人造地球卫星中的超重和失重”一节,字母N′、G、g、a都印成了粗体字。按照教材的体例(见该册书11页),粗体字表示矢量,而在这里则不应用矢量表示,否则,导致概念错误。  相似文献   

13.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14.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15.
偶然翻阅一个二年级学生的生字本,在一页中发现他把“猴”字错写成“(?)”。老师在本上用红笔批道:“把“猴”字抄写十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但在重写  相似文献   

16.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17.
课本编排体例上存在的问题颇不算少。标点符号不统一。第 2章课后练习题中的“练习”二字后加有冒号 ,而其他 2 8章都没加冒号。《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节中 ,《郑和下西洋》中的“下西洋”三个字都未加引号 ,但第2 2 8页大事年表中 ,“下西洋”三字却加上了引号。该书有 5课的课后附有填表练习题 ,其中 ,第 6、2 5、5 3页题目要求的句末没加标点 ,而第 73、1 1 4页的却加了标点。在叙述一些重要内容时 ,课本多处用了“第一”、“第二”、“第三”、……。其中 ,第 2 0 4页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的后边用的是顿号 ,而其他则用了逗号。方框中的…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一册第 67页 :“终于到达古巴、海地。”“终于”二字应去掉或改为“才” ,因为哥伦布的目的是去印度而不是去古巴、海地 ,所以用“终于”二字不妥“终于”未达目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十六中学@张宏伟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是”字: ①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浑家不残性命!”(《敦煌变文集》卷二页一三二)“是”字置于句子之首以加强语气,“怨家”指舜,“残”即“留”意,同页有“是你怨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是”字和上“是”字是同一作用。笔者所用材料是向达先生等编《敦煌变文集》和《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讲唱佛经故事五种》(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附,以下称《五种》)。统计的结果是:共有这样的“是”字21例,其中,《敦煌变文集》有20例,《五种》有1例。虽然仅有21例,但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课上,张老师讲了“复制”和“粘贴”后,让同学们在电脑上练习.刘大林同学先打了一个“刘”字,然后复制、粘贴,得到了2个“刘”字.接着,他又将这两个字选定.进行了复制和粘贴,得到了4个“刘”字,再将这4个字选定,然后再复制、粘贴,得到了8个“刘”字……这样重复地进行下去,不一会儿,就复制了十几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