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新债,并躬力实践。通过逐个谈判,分别整理,迅速解决了几十年的铁路外债积欠,推动新一轮举债筑路高潮的到来,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借款模式,时代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2.
平汉铁路与近代中国大多数国有铁路一样,是借外债修筑而成。除了在建设阶段形成的外债,在经营过程中又积聚了大量的料债和内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整理债务作出了大量努力。外债对于平汉铁路的运营影响有限,对平汉铁路的经营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料债。  相似文献   

3.
亏空和积欠本来是财政问题上的两个概念。亏空是指官吏贪污、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情况。积欠是指民间欠粮。清朝中期,官吏借民欠之名,亏空国帑,致使积欠和亏空混而为一,成为财政上最严重的问题。魏源说:“乃撙节倍昔,而司农告绌亦倍昔,何哉?  相似文献   

4.
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强权性、超经济性的明显特征。北洋政府外债为现代外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举借外债要以维护主权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平等互惠为前提,以振兴实业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从成立之初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0年间为了巩固政权,承认了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为了确立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对外债加以整理,并逐步偿还,从而为举借新债提供了契机.举借新债缓解了中国的经济压力,加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但也为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提供了把柄.同时,由于一些外债借款并未用到实处,有的用于围剿...  相似文献   

6.
<正> 自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当时尚为800亿美元的外债,从而爆发世界债务危机以来,债务国还债无力,举债为艰;债权国贷款风险倍增,忧心忡忡。至今已将近10年,债务危机成为八十年代国际经济领域里的重大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此无不感到莫大的困惑。为克服危机,双方都在寻求可行的途径,1985年10月美国财长提出以筹措资金刺激部分债务国经济增长的“贝克计划”,1989年3月美国新财长进一步提出以削减债务为核心的“布雷迪计划”。可以说建议、方案不断,磋商、协调频繁,然而均属杯水车薪,成效甚微,债务矛盾愈演愈烈。截止1990年底发展中国家积欠的外债已从1980年底的6390亿美元增  相似文献   

7.
清末以来,安徽地方政府曾因地方财政危机、军政费用庞大,发行了大量的地方公债。北洋政府时期安徽军阀连年混战,军费支出大增。为弥补财政亏空,安徽地方政府不断发行公债,举债规模不断扩大,多次延期偿还,债信渐失,管理混乱,由此造成政府信任危机和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8.
论晚清地方外债的阶段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地方外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通变权宜,以应急需(1853-1866);议请借用,定为政策(1867-1894);苟安目前,弥缝一时(1895-1911).地方外债源于财用不足,它的发展和趋于泛滥是与传统财政体制的缺陷和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加强紧密相关的,并日愈益显现出恶债的特点。对地方举债态度的演进过程,折射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结构的变化,即地方财政独立性加强,中央财政体系趋于崩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清的经济崩溃、政治腐败。  相似文献   

9.
宋教仁反对举借政治性贷款,反对列强凭借债权干涉中国内政,告诫人们提防外债的政治危害性。他认为借外债要遵循均势原则,强调政府要整理财政,加强债款管理,债款只能用于经济建设事业,并要预先筹划偿债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0.
蒙 巴 顿 方 案是怎样出笼的许家煌"蒙巴顿方案"出笼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三方面。(一)二次大战中,英国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军民死40万人,耗资250亿英镑,固定资产损失(如工厂、轮船被炸)40亿英镑,变卖海外资产10亿英镑,积欠外债30亿英镑,内债...  相似文献   

11.
1920年至1921年北洋政府赈灾借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冯小红 《历史教学》2003,(10):27-30
1920-1921年北洋政府为赈济中国北方旱灾,对内发行公债、向外努力借债.这两笔债务的性质既不同于政治借款,又不同于实业借款,在中国内外债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北洋政府.  相似文献   

12.
道光二十九年清查州县钱粮积欠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查州县钱粮积欠是道光末年一次重大的经济活动。道光二十九年,为了增加国库收入,道光帝、穆彰阿、耆英、载铨等决定实施五项重大经济改革,即清查州县钱粮积欠、漕米改收折色、改革长芦和山东盐法章程、节省河工费用和裁剪河工冗员、广泛开采矿场。政府要求地方督抚必须在当年十个月内完成清查州县钱粮积欠,并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清查结果,查出地方亏空积欠总额高达3200万两(包括粮谷)之巨,几乎相当于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州县地方官既要完纳当年的赋税,又要催缴往年的钱粮积欠,除了向百姓摊派苛敛外,别无他途。清查州县钱粮积欠,进一步加剧了道光朝吏治的腐败程度,严重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20-1921年北洋政府为赈济中国北方旱灾,对内发行公债、向外努力借债。这两笔债务的性质既不同于政治借款,又不同于实业借款,在中国内外债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北洋政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梁启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晚清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债问题,他的外债思想经历了一 个从反对论到折衷论的转变过程。他对举借外债的条件、原则、方法等问题的深刻分析,体现了他对近代外债 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采取严格限制举借外债政策,外债只是其作为财政应急的临时策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借债备战;为扭转战局,张之洞还提出借巨款来重整海军,突袭日本本土计划;为了保住台湾,张之洞不惜以借巨款,将台湾抵押给债权国为诱饵,以实现"押款保台"的目的。张之洞的这些外债主张和实践体现了其"外债救国"思想。张之洞借债备战主张主要出于对财政的应急性补充,并且表现出对外债依赖的趋势。而"押款保台"策略充分体现了其举借外债的政治性目的,而这种政治性借款对甲午战后晚清外债导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外债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重点、加强管理、推进改革、促进发展。政府外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应是:“统一监管、分工合作、三债分立、借用还统一、责权利明确”的体制及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引进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府举借外债对缓解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重借轻管、淡漠还贷、借贷无序,形成较大财政债务风险。为此,本文着重从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外债贷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还贷准备金机制、宏观监控、纳入任期审计等七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化解财政债务风险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79年始,我国开始向国外借款,利用国外资金从事经济建设。截止1990年6月底,我国的外债余额已达454亿美元。在使用国外资金的同时,国家逐步偿还部分到期的外债本息。从1990年起,我国进入偿还外债的高峰期。同时,我国近年的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连年财政赤字。外债的偿还对财政的平衡增加了新的压力和困难。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外债偿还对财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末,湖北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亏空举借了各种用途的军政外债共10笔,这些外债具有放贷人涉及范围广、牵涉的国家多、利息高、偿还期限长、担保物多种多样、实际用途特殊、偿还能力弱、政治性较强等特点。文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史料的研究和剖析,运用历史、统计、经济等多学科和多方法,全面分析清末湖北地方政府军政外债的特点,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出其外债的全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史学界对其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孔祥熙战时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财政机构,加强财政管理;开拓税源,增加税收,举借内外债,弥补财政赤字;管制外汇,稳定金融;举办专卖,统制物资;推行《公库法》.统一调拨物资;改革田赋,征收实物;改订财政收支,确立自治财政体系等。上述举措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孔祥熙统一财政、制度化管理、兼顾国防民生、鼓励生产、平均负担、培养税源与增加税收的时政思想。总体上说,孔祥熙的战时财政政策是成功的,不仅对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为中国现代财政体制的形成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从长远观点看,其中也有许多负面因素,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