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先秦"辞"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体、文化现象。西周中期,"辞"从综合性的宗教行为中分化出来,指祭祀仪式中的言语,有着程式化、规范化的特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六祝之辞",它是太祝沟通鬼神的专业性语言。此外,太祝另有"六辞",假借神意对人进行教诫,体现了周公神道设教文化改革的成果。春秋时期,通过任何方式与礼仪传统相联系,并具有教诫意义的话都被称为"辞","有辞"或"辞顺"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春秋"有辞"观念和君子"立言"的思潮紧密相关,是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体现。孔子认为"辞"的特征为"文"。"文"指的是"辞"与传统仪式的关联性表征,如韵文、程式化的结构、特殊用语、"信而有征"的话语方式、仪式性场合等。而"诚"和"巧"是从情感和美学两个方面对"辞"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2.
从语法角度考察,戴侗《六书故》中对"辞"的说解有两义:一是句子(所谓"合言以成辞"),二是语助("所以贯其文、达其辞而畅其志也")。戴氏直接或间接解释的辞助字有几十个。在解释语助字时多用"借为"一语,明示了辞助的来源是文字的假借。戴氏又是最先提出虚词有"合言"形式的人。  相似文献   

3.
祝辞本为祭祀活动中祝福求福之辞。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等。祈祷辞是祭祀仪式上人对神的赞美和要求,常规祭祀所用的祈祷辞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和套语。嘏辞是祭祀中神尸给主祭者的致福,由祝官来传达。嘏辞多用第二人称“尔”,表示赐福给你。贺辞是人对人的祝福,本质上是嘏辞的世俗化。先秦时的这三种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虽然发生的典礼仪式和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内容与形式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国内外的学术界关于"词"的研究十分活跃,相反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研究却鲜有进展。在日本,虽说从近代开始就有了复合辞这一说法,但使用频率较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复合辞不断地涌入日本社会,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我考察过平成8年的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一级的试卷,在所有问题当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3个,占总数的37.1%。而平成9年的试卷中,关于复合助词的问题出现了15个,占总数的42.1%。从这不难看出,日语中对于"辞"的复合形式的关注日益提高。即便如此,当今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给日语学习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试图围绕复合辞、复合助辞及复合助词的认定标准作一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美辞教学     
语文在其现实性上,是一门言辞交际的艺术,美是它的本质特征,故谓“美辞”。美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推动语文教学的内部动力,因此,美辞是语文及其教学的集中表现,是语文教改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反语与易色     
“反语”有正好相反的辞面和辞里两层理性意义(同概念有关的意义)和两层感情色彩(附加意义);作“反语”用的词语,可以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或替换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易色”有正好相反的辞面和辞里两层感情色彩,但只有一种理性意义;作“易色”用的词语,不能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或替换,如果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和替换,句子的基本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完全相反,或者不合情理。“反语”一般同时又是“易色”,而“易色”却未必同时是“反语”。  相似文献   

8.
"欢愉之辞难工"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热点,前人对此给予了数十种阐说。本文突破前人成见,立足于生活本质和文学创作实体,对韩愈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认为,欢愉之辞并不比穷愁之言难工,"难工"只不过是欢愉之辞所占比重和创作局限所造成的文学假象。应该对"欢愉之辞难工"的积习给予纠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了孔子的“辞达”与“辞巧”观,认为“辞达”与“辞巧”具有辩证统一性,“达”与“巧”的对应关系是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还指出“修辞立其诚”是“辞达”与“辞巧”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0.
构词法理论实质上是以"形"为纲的分析法,并不适合于分析汉语词的构成情况,尤其是教学中它的实际效用不大.构辞法理论则从语义的角度、以"核心字"为基点来考察汉语的辞,这对于分析语义型的汉语是比较合适的,它为现代汉语教学的改进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干支表刻辞是殷墟甲骨文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刻辞,晚期甲骨文中的干支表刻辞尤多。本文即对晚期甲骨文中的干支表刻辞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主要依据字体风格将这些刻辞的刻手分为幼稚型和成熟型两种,举例说明了这两种风格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他们的典型字例。  相似文献   

12.
汉庙祭乐歌辞的语言结构形式及其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记载看,汉庙祭乐章歌辞,用于外祭者主要是叔孙通所造辞章及用于原庙的"三侯之章"(即刘邦<大风歌>),汉武帝时,司马相如等数十人所造的十九章<郊祀歌>,亦间或用于庙祭;用于内祭者,主要是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十七章<房中歌>.对于以上这些用于外祭和内祭的乐章歌辞,以往的许多研究者,仅从字面上去和"楚辞"作对比,认为其语言结构形式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但实际上,汉高祖等人是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修养的,所谓"刘项从来不读书".只是由于汉高祖对楚声楚调这种地域性色彩很浓的音乐文化极其喜爱,并因为他的这种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汉帝国的宫廷礼乐包括乐章歌辞的创作.所以,从深层意义上讲,汉内外庙祭创造和使用的乐章歌辞语言结构形式,主要是西汉时楚地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地域性语言和该类乐章歌辞要求使然,带有很强烈的"原生态"特点.以它们为代表的汉庙祭乐章歌辞,体现出了"质朴无华,气象宏大"、"古穆精奇,典雅宏奥"、"唱叹吟咏,寓教于乐"等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复辞是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的一种辞格类型。《诗经》中复辞的类型,一种是连接式,一种是隔离式。隔离式中分两种:一种是充当不同成分,有时意义也发生变化的相隔式复辞;另一种是连接不同词语的相隔式复辞。其构成基础可以包括语言学基础、美学基础、认知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辞赋名篇<归去来兮辞>一扫楚辞体中怨愤、悲伤的情调,显出了淡远潇洒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文推祟备至"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莫里哀),我们学习这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可以借助诵读,深刻体味作者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从隋唐五代燕乐的发展以及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来看,燕乐的流行是曲子辞产生的直接原因;曲子辞的创作又为词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音乐性和民间性是隋唐曲子辞的主要特点,长短句合乐歌辞是燕乐歌辞的主要形式。隋唐曲子辞在艺术表现、思想内容等多方面的尝试,对词体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之后词体创作的种种特点都能在隋唐燕乐歌辞中见其端倪。  相似文献   

16.
夸张辞是一种“用故意超过客观实事和实际可能的说法来强调突出某种思想或感情”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但经认真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夸张辞并非没有一定的思维规律可循,也并非没有一定的逻辑基础制约它,夸张辞的逻辑基础之一是“真”;夸张辞的逻辑基础之二是“度”。  相似文献   

17.
陈莹玉 《教育评论》2020,(5):141-144
文本由"情"与"辞"相互交织而成,"情"可以理解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辞"包括语言、结构与逻辑。情辞相生,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回归文本的情辞关系,共情与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共情教学借助语境创设,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思维教学探寻"有意味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建构。两者同时进行,相互渗透,不可偏废,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一书中,对“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句话中的“不辞”二字认为不好懂.并引用了魏源在《老子本义》中的观点把这句话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顺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其实随着如今有关《老子》的各种出土文献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句话提供了大量材料,对此,通过对字形及读音的比较分析,以及联系上下文意,得出始、辞()形近音同,“辞”在此句中可译为“主宰”之意.  相似文献   

19.
浅谈辞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道先生曾指出:选用不同的词语,可以获得由该词表现出来的不同辞趣。笔者则进一步认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获得由语段表现出来的辞趣,而且是更丰富多彩的辞趣,即情趣、意趣、理趣、谐趣、和机趣。  相似文献   

20.
抄有《云谣集》的斯1441、伯2838以及保存了大量曲子辞的2607、伯3128是最重要的三种敦煌曲子辞文献,这三种曲子辞文献的抄写年代问题尚未最终解决。通过伯2838斋文中的“令公”一词结合斯1441中的相关信息,可以推知《云谣集》抄写于928年至935年间或稍晚。通过对斯2607两面文书正背面关系的考查,再结合该卷点检历中相关僧人的生平,可确定斯2607之曲子辞抄写于十世纪中叶左右。通过伯3128中三首《望江南》与伯4889定千诗相互关系的考查,可得知伯3128之曲子辞的抄写年代上限为94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