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世贞于诗、书、画的创作与鉴赏都有所得,在此基础上,他从意象思想角度关注到了诗、书、画的相通之处。从体用关系来看,书画重具象之体,诗文重意义之用;从创作来看,王世贞认为三者之间在取法对象、创作方法上虽有不同,但是能够共通,互相借鉴;从品评来看,王世贞在鉴赏过程中,经常将三者并举,三者有着共通的审美标准,即"古雅"、"有意无意"、圆融的审美境界以及"象外意"的回味无穷。王世贞从意象思想角度入手,讨论诗书画的相通之处,显出了他对不同艺术门类认识之深刻。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是独标一帜的。诗、书、画本是三种不同的艺术,从其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自己独立的、不可相互代替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却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及相通的地方:诗可以入画,画也可以表现诗的意境,画的笔墨既须有书意,书法用笔亦可有画意。诗与画相结合,能够开拓、深化绘画的意境,扩大绘画的表现内容。书法与绘画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王维 ,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 ,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吟咏其诗歌 ,总给人以观赏丹青水墨的享受。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 ,画有中诗” ,此言得之。有时 ,诗与画是相通的 ,尽管有它们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 ,但同为“艺术” ,无论是意趣还是手法 ,都可相互借鉴和融合。正因为王维集诗人与画家于一身 ,又醉心于表现同一题材———山水田园 ,诗与画的相通就显得极为自然。这里 ,我们从文学的角度 ,以诗歌鉴赏为视角 ,徜徉在王维的山水诗中 ,去领略其中的画法和画意。“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凡画都有色彩 ,中国画的敷色有两类 ,青绿重…  相似文献   

5.
<正> 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诗画相通可算是人所熟知的不易之论,这不仅有艺术圣手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锤定音,而且此后又为历代许多研究者所佐证。如张舜民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当代李亮则谓诗是“时空中展开的活动画片”。从艺术的各门类“异形同质”来说,这自然是言之凿凿,立论有据的。但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步步发展,理论总结的不断提高,艺术观念也在逐步演进。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教学在中师美术教育中具有美育和爱国主义文化传统教育的双重功效。而中国画在唐代以后的发展,有着与传统文化诗词相互融合的重要特征。诗词的文化涵义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应用诗词在教学中归纳、加强情感体验,即让学生获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情境感受,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前提,诗词与中国画共处中华民族这同一文化而有可能相互融汇贯通,在两者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社会、哲学、伦理背景。相通的艺术规律性使彼此不断地交流渗化,诗词的介入使中国画除图像造型外兼得文字语言的感染力。在应用…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公元前556-前496)很早就这样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中国古代类似的诗歌评论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王维的诗与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氏还进一步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砦评论均指出了诗歌和绘画在艺术特质上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10.
依内容来看,苏轼的题画诗可分为从实境到画境、从画境到实境、画境与实境交融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苏轼创作题画诗的真正动机,即画境为实境服务、实境主导画境,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看出,其诗画相通理论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描摹物象相通、风格相通、构思相通,结合北宋画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得出苏轼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倡绘画的人文素养,即用诗的意蕴来“拯救”画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1.
书法评论语体主要有两种,即论书的本体和喻体。其喻体主要是借助相关艺术语言喻书法艺术之法、书法艺术之美,以音乐语言论书法历来为论书的一种重要方法。书法由点画和章法构成,音乐由音符与和声、旋律构成,二者的组合规律相似;书法之韵与情的表现具有音乐关的特征;书法之关与音乐之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同根同宗。  相似文献   

12.
现代书法的创作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受楚辞影响,在神韵上与楚辞相契合,其艺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书法作者可通过研究楚辞,汲取其精髓,以丰富现代书法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复沓、重叠、双声、叠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同时指出:诗歌与音乐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手段和给人的感受有其不同点;诗歌的声韵并不等于音乐,而只是诗歌含有的音乐性因素,因而作诗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进一步在诗歌的音乐性元素方面着力,去适应与配合音乐。诗人应主动寻求与作曲家、歌唱家合作,共同创造珠联璧合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4.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是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是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是诗与歌的完美结合。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演唱方法及其欣赏性使艺术歌曲表现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有宋一代,各种艺术形式得到全面发展,尤其在诗歌与方面取得了有别于前人的开创生成就。苏轼作为当时最伟大的人,除了在诗歌与书法上取得极高的创作成就外,还提出了许多见解独到的理论,这些理论在追求神韵之美、讲究简淡风格和提倡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契合。本将对这些理论的内在契合之处及其成因作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词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自身语言系统的诗歌形式规范,积累了无数约定俗成而蕴涵丰富的诗的语汇、诗的意象、诗的音乐性以及稳定的艺术思维和运思方式。但新诗的清新自然、灵活自由和承载思想内容之大是旧诗永远无法与之比肩的。然而新诗在对语言艺术的探索中因音乐性的缺失而带来发展上的禁锢与滞涩,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诗歌韵律发展的脉络,以阐释中国新诗在对传统矫枉过正的发展与突破中的问题及现状。  相似文献   

17.
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歌与艺术体现了文学与多种艺术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成为了唐诗传播的媒体;乐舞独特的传播效能,促进了诗与乐的交融;口头吟诵以语言符号为传媒,显示出鲜明的社会效应和丰富的传播信息;书法、铭刻使诗歌作为传播方式具有长久性和观赏性;绘画从视觉感知上发挥诗歌的传播功效;传奇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诗歌起到特殊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琴音乐的文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式样之间是相互融通、渗透的.诚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显学在制作、标题、题材、音乐形象、审美旨归等方面皆显现出浓郁的文学旨趣.文章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艺术式样之间的相互联系、别样艺术需要其他艺术门类的帮衬、古琴音乐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音乐家的整体文学素养,彰显中国音乐艺术的"文化镜子"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徐渭文学艺术造诣使他能在尺幅素纸上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其中诗与画的融合主要是意境上的融合,以及精神上的融合贯通;书与画的融合,表现在徐渭以书法为画法,及以书风助画风。诗、书、画的有机融合,还涉及到三者形式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