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体的沉浮条件,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二章“浮力”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既是重点,更是难点。现有的“物体沉浮条件演示仪”只能定性地演示,而物体在下沉、悬浮、漂浮时,重力与浮力的量的关系,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此,笔者自制了“物体沉浮演示器”,它色彩鲜艳,直观性强,并能定量地演示物体的沉浮条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浮力》一章是初二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教学的重点有三点:一是浮力概念的引出;二是阿基米德定律的推导;三是物体浮沉条件的讨论.这一章教学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初二年级的学生实践经验不多,头脑中受日常生活中错误观点的影响较深.例如有人认为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也有认为浸入液体越深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等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浮力”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浮力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也包括学生实验),使学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生动的实验效果,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初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册第八章“动量”的第三讲,“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一节中,有一物理实验:用水平气垫导轨测量物体动量变化.这个实验所需的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设备,都是精密、昂贵的,一般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都没有这种设备,无法做演示实验,教师只能让学生看  相似文献   

4.
在高一年级的力学教学与练习中,一般都会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物体吊挂在气球上,当气球带着物体匀加速(或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但因为物体在离开气球的瞬间,有一个向上的即时速度,所以物体不是马上下落,而是作惯性上抛运动.学生学习与领会这一惯性上抛运动的物理过程时,总觉得很抽象,缺乏感性知识,不易接受.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我  相似文献   

5.
“晶体和非晶体导热性能实验仪”的设计章剑和(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511700)在高一物理“晶体和非晶体”这一节中,需要做云母片和玻璃片导热性能的演示实验.但由于该实验的可见度小且实验原理并不复杂,所以实际教学中一般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然而,按...  相似文献   

6.
高一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教学,是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把较复杂的平抛运动分解成简单的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两个分运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复杂运动的方法.但由于“分运动”和“分力”一样,只有“等效”关系,而无实际运动,因而,学生感到抽象,不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平抛运动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演示实验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诱导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下面就如何发挥物理演示实验作用,谈几点看法.一、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挑选,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对一些重要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现象和规律,必须做演示,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MCAI教学将单向式教学改变为“双向式”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课堂上难于用实物演示或演示时不能让学生看清楚具体实验过程和现象的,通过MCAI课件的动画来展示,给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气;用MCAI 模拟仿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某一实验,代替或加强传统的实验教学,拓宽了物理实验的范围,这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意识。要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不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知识目标上,而是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熏陶。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核心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过程,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使学生在不同的物体发声的现象中,去观察、去探索,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一节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演示实验中,课本中运用烧杯倾斜向外溢水。当溢水很慢时,往往水会沿烧杯外壁流失而不能排到收集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小桶中,这样实验数据就会有很大差异,结论也不易得出。为使实验效果更好,在没溢水杯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制和演示改进。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电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短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采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现象,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的虚拟实验,学生不但可以体验生动的短路现象,而义还可以开展物理探究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动能演示器     
1 仪器装置及电路图 (见图 1 ,图 2 )图 1 装置图图 2 电路图2 仪器特点及用途(1 )特点 :本教具在初中物理“机械能”一节的教学中使用 ,采用废旧录音机机芯制作的电动秒表作为计时器 ,并以钢球是否在导轨上滚动来控制计时电路的开和关 ,能够显示钢球在导轨上相同位移时所需时间的长短 ,解决了物体运动速度大小不易判断的难点 ,直观地说明了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及质量的关系 ,演示效果明显。(2 )用途 :演示初中物理教材中下列内容①比较同一钢球 ,在不同速度时的动能大小。②比较不同质量的钢球在相同速度时的动能大小。3 制作材料斜面 :5…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学的许多原理、定律都是在总结大量的实验事实面前获得的 ,并被实验所检验和证实。在物理教学过程应该体现这种特点 ,让学生从实验中亲身体验各种物理现象的产生和各项物理定律获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通过某一种教学手段 ,某一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 ,而是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通过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而逐步发展的 ,其中演示实验就是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1 通过演示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分为积极主…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机械能部分讲到,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它与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并可做功。因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设计、自制了机械能“自动车”。 一.材料 1.木芯一个(用完棉线的木轮)。 2.曲别针、直别针各两个。 3.橡皮筋、废油笔芯、小塑瓶(装眼药水的废瓶)各一个。 4.蜡烛一段(60~70mm)。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夸美纽斯曾说过 :“科学越是依赖于感官的知觉 ,就越可靠。”在自然课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实验的操作、模型的演示、图表的展示 ,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本质 ,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 ,在大气压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能“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学生先有一些感性认识后再深入教导 ,效果就越佳。演示实验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学生注意力集中。好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长期不忘 ;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然而 ,在演示实验中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 ,影响了实…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时,量角器该如何放置出现了困难。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翻来翻去,不知该如何放置。而老师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也不太方便,浪费了很多时间,失去了大量练习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位置与方向演示器,教师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学生也能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简单易懂的气体热胀冷缩演示实验四川井研县电教站雷安良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为气体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如不通过实验,学生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不易理解,达不到教学目地。笔者采用了下面的实验装置进...  相似文献   

18.
摩擦力的概念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到位。为了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学习摩擦力,我受“毛刷演示摩擦力”的启示,自制了“摩擦力演示仪”。用此仪器可以直接演示摩擦力的方向和读出摩擦力的大小,且在一些摩擦力的相关习题教学中,也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气体膨胀做功温度降低演示仪器(下称演示仪)是初中物理中“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所需演示仪器之一,也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内能”中“气体膨胀做功,温度降低”的演示实验之一。现行的初中物理第二册图5—6所示的演示仪器,只用单一的试管组成,它的缺陷是当试管内气体膨胀做功把橡皮塞子  相似文献   

20.
“静脉瓣”位于四肢静脉内 ,看不到摸不着 ,又没有教具 ,因此对它的结构和作用学生不易理解。为化解这一难点 ,本人经过反复实验 ,终于制成了“静脉瓣”演示器。该演示器根据“静脉瓣”的结构原理研制而成。下面简介其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一、制作过程1.取 1寸粗塑料管 5cm,纵剖为相等的两块 (如图1)。2 .沿图 1中虚线所示位置 ,将第 1步切成的两块塑料切成 2个楔形物 (如图 2 )。3.取薄的塑料方便袋薄膜 ,分别盖在两个楔形物的纵切面上 ,薄膜的边翻向楔形物的背面 ,用线扎住 ,从而形成两个上方开口的袋状物 (如图 3)。4 .将两个袋状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