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节数学课上,授课教师在短短5分钟里,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们相应地回答了38次。我们简单的计算一下:每个问题从提出到回答完毕,平均耗时不到8秒钟!教师提出问题需要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也需要时间。那么,每个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多而滥的提问,不但浪费时间,降低效率,而且频繁的刺激会让学生感到强度大,课堂气氛紧张。这位教师应该在课堂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节数学课上,授课教师在短短5分钟里,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们相应地回答了38次。我们简单的计算一下:每个问题从提出到回答完毕,平均耗时不到8秒钟!教师提出问题需要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也需要时间。那么,每个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多而滥的提问,不但浪费时间,降低效率,而且频繁的刺激会让学生感到强度大,课堂气氛紧张。这位教师应该在课堂提问的目的、层次和候答等方面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课堂了。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包含教师问学生和学生问教师,是传授和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小学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复式教学,一名教师一节课40分钟,同时承担两个以上年级班的授课任务,讲解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老师问学生”多是教师凭实践积累的、课前估计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问老师”  相似文献   

4.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5.
幽默     
“这是什么形?”父亲指着长方形图案问儿子。“长方形。”儿子答道。“这是什么形?”父亲又指着正方形图案问儿子。“短方形。”儿子很认真地回答说。A记得有一次去听一年级的语文课,做课后练习时,老师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读题,此题为“小溪流进()里”。这位学生站起后,大声读到“小溪流进括号里”。B要交作业了,老师说:“还有没交作业的‘漏网之鱼’吗?”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能明天来自投罗网吗?”C医学院某班进行口试。教授问一学生某种药每次口服量是多少?学生回答:“5克”。一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答错了,应为5毫克,便急忙站起来说:…  相似文献   

6.
一、问字“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就是‘恐怕’的‘恐’,‘工具’的‘具’加个竖心旁。”“老师,‘恐惧’两个字怎么写?”在另一个场合,又一位学生问。“‘巩固’的‘巩’加个心字底就是‘恐’,‘惧’就是‘具体’的‘具’加个竖心旁……”这是笔者有意安排学生做的一次“问字”游戏。在教师潜意识主导下,“脱口而出”回答学生。从学校领导,教研员,语文、数学等不同专业与岗位的十多位老师的回答,只有两次的答案里有“恐龙”的“恐”。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恐龙’的‘恐’,…  相似文献   

7.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在抽烟,教师见了问“你这样做对吗?”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对!吸烟有害健康,是违反《中学生守则)的.”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明知故犯”.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育行政干部曾对我说过,有一次他到某中学视导,想借此机会做一点调查,就随机问一位男同学最喜欢上什么课。这位男同学回答得倒很干脆,只是答案出人意外,他说,“我最喜欢不上课”!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一位小学校长赴英国培训,考察了两所小学。其间,校长问一个英国老师:“你教什么?”(小学校长是想问一问她教哪一门学科),老师回答很干脆:“我教孩子!”参观另一所小学时,问同样问题,教师仍回答“我教孩子!”  相似文献   

11.
下班走在路上,不经意地问孩子:“今天语文课上举了几次手?”孩子兴高采烈地回答:“42次!老师问了42个问题,每一次我都举手了。”我愕然。这看起来好似一个笑话,但也反映出语文课堂的“满堂问”弊端: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教师连续发问,学生或仓促应答,或置之不理……这些问题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是听任对话在肤浅的水平上一味滑行,眼睁睁地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12.
翟运胜 《山东教育》2004,(16):62-63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8的分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8个苹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8个苹果呢?”生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8个苹果,给妈妈4个,我留4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1:“我4个苹果,妈妈4个,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教师未做任何评价。生2:“母亲节到了,我给妈妈5个苹果,我留3个。”“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又问。生2:“妈妈这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他。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8个苹果…  相似文献   

13.
一、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曾经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外国实验室里,导师问自己的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道:“做实验。”导师又问:“那你晚上在干什么?”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做实验。”他的导师听到这儿,勃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时间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上海一所小学改变教师评价方法,由原来的评选“优秀教师”改为评选“快乐教师”。并评出了6位“快乐教师”。这些当选的教师虽然性格、风采各异,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懂得用“快乐”来教学,并且本身是很快乐的。而且因为他们对教育的“快乐”理解和实践,使学生产生了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快乐情愫,从而在校园吹拂起“快乐教育”的春风。过去对教师的评价往往自上而下,“优秀教师”大多由教师评选。这样做偏重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然而现实中与学生最亲近的教师未必是“优…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中,教学时,教师设计和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引入方案:在一个班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掷硬币试验,并让学生统计试验结果,结果学生讨论热烈,十五分钟后就引入了概率的概念;在另一个班讲课时,教师没有安排掷硬币试验,而是直接引入概率的概念,五分钟后让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一样能回答统计试验结果.学从疑得,知从问出.  相似文献   

16.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答对时,我们往往会听到教师赞扬的语言:“对、很好!”其实,并非所有的“对”都可称上“好”。如有一位教师提出:“34□2这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有几种填法?”的问题,学生回答:“3462、3402、3492、3432。”这样的回答就只能讲“对”,但并不一定“好”。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当别人问他用多少时间准备了那节好课时,他的回答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曾经听学校一位参加全市课堂教学比武的老师说:"以后再也不到市里参加课堂教学比武了。"问其原因,他苦笑着说:"这简直是折磨人,从通知到准备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一堂课上了改,改了上,再改再上,反反复复十几遍,一堂课几乎每一分钟该说什么、做什么,  相似文献   

18.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高效课堂”的公开课,发现一个普遍现象:执教者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在每项学习任务后都加上时间界限,以控制学习节奏,保持课堂紧凑.促使学生紧张学习,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据笔者观察,这种时间设限现象一节课内达六、七次以上,且都在五分钟以内,三分钟占绝大多数,还有少数题目出现后.让学生一分钟后就回答。很多个问题学生还都沉浸在朗读或思考、讨论中,教师就敲桌子打断学生……课后我问执教老师:“为何每个学习任务的时间大都限定在三分钟之内?  相似文献   

19.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教研员问教师:“在教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您考虑最多的是什么?”答“:考虑最多的是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再问:“那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呢?”答:“还是创设情境.”但应者已寥寥,再问:“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呢?”此时已无人应答……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已经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深处,到了每逢教学必设情境的地步.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但至少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肯定有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不管怎样,对教学实践来说,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讲究一个“精”字.数学教学情境只有做到了“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一、精心预设一位参加过省级优质课比赛的教师在上“七巧板”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教师开门见山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七巧.”接着,课件显示用七巧板拼成的非常漂亮的两个艺术字“七巧”.学生一个个都睁大眼睛盯着屏幕.随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七巧漂亮吗?”教师原以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漂亮”(因为经过无数次的试教,学生都是这么回答的),结果这个班有几个古灵精怪的小调皮却大声说:“不漂亮!“”一点都不漂亮!”这可懵住...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课堂上,一位参赛的年轻教师,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96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40元,当老师准备小结时,靠教室门口前排的一个小男生举手回答“椅子的价格可能是20元”。也许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意料,打乱了他原有的备课程序、思路,老师脸上顿时失去了笑容,“别瞎猜、坐下!”打断了学生的回答。下课了,那位学生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也许心里仍然坚持他的回答是对的。问他:“你为什么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