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桃花意象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怒放的桃花如火如霞,为新娘子出嫁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到了唐代,桃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桃花,使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找们今天的节目可部是关于桃花的。是的,今天的“中国风”节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就是“桃花礼赞”。在二三千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名叫《桃夭》的诗。对,《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文老,这“夭夭”“灼灼”,用现在的自话怎么讲?  相似文献   

3.
春天,一阵烟雨过后,中国的桃花又开了…… 《诗经·魏风·园有桃》曰:“园有桃/其实之■。肚子饿了,桃子当然可以充饥。 一顿美味不在话下。桃花林海,如霞如波,落英缤纷,“复前行,欲穷其林”,桃林那边的世外桃源才是最美的社会。然而,陶渊明至今一千六百余年,还没人找到那个绚丽的梦。那一树耀目的不结果的重瓣的桃花…… 中华文化里,与桃有关的桃木、桃花、桃林、桃园、桃果等都充满象征,驱邪、贞洁、出世、情义、成仙也备有其用。有些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另一些,则在神话、诗歌、散文、小说里与民族的理想“仙人路渐长”…  相似文献   

4.
桃花朵朵开     
花之情挑花从《诗经》深处妖俏而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向·桃天》,奏出了以桃喻人之先曲.自此桃花的艳丽、柔媚、多情便如影随形地与红粉佳人迤逦在中国文化路径上。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索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  相似文献   

5.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无数骚人墨客歌之咏之。在诗人眼中,最能代表春天的花卉恐怕要首推桃和杏了。桃花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夭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后,历代对桃花多有题咏。  相似文献   

6.
一、起兴式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中有很多诗歌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头的。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娘的美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秋晨景色以引起怀人情思。后代诗人对《诗经》中“兴”的手法多有继承,如汉乐府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引出下文对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叙述;辛弃疾《菩萨蛮》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兴,吟出“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悲凉之句。  相似文献   

7.
天津的“泥人张”在清朝的乾、嘉年间已负盛名。崔旭《竹枝词》称颂曰:“竹马鸠车不倒翁,太平鼓词闹儿童;泥人昔说鄜州好,可似天津样样红”。不过“泥人张”的真正扬名是在其传人张明山以后。老“泥人张”张万全的拿手工艺是一种象征长寿吉祥的小摆设——“白猴偷桃”。其猴子模  相似文献   

8.
“逃之夭夭”本为“桃之夭夭”,形容艳丽盛开的桃花。源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有人由“桃”想到谐音的“逃”,  相似文献   

9.
“桃花”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其作用不言而喻,但自古诗中桃柳不相离,《桃花扇》也不例外,“柳”是《桃花扇》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柳”在整部书中共出现了八十二处,按作用和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肥桃独产于山东省肥城县境内 ,以其个体大、形体美、味甘甜和营养丰富等特点 ,蜚声中外 ,被誉为“群桃之冠”。1 桃史探源肥城桃究竟源于何时 ,传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史籍有所记述。 1 583年的《肥城县志》载 :“果亦多品 ,惟桃最著名。”1 72 6年的《山东通志》载 :“桃产肥城者佳。”1 90 4年清末的最后一部《肥城乡土志》中这样记载 :“惟桃最著名 ,近来东西洋诸国莫不知有肥桃者……。”这时的肥桃不仅驰名国内 ,而且蜚声国外了。1 932年 1 2月《中国实业志》载 :“肥城之桃、莱阳之梨、鲁西一带之西瓜、烟台之苹果及葡萄 ,尤蜚声于…  相似文献   

11.
每当阳春三月,无论在平原或山谷,溪畔或水滨,园林或医院,但见满树桃花,凝霞敷锦,绚丽烂漫,点染得春光分外明媚。古往今来在诗人笔下,桃花有着丰富的内涵。最早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桃花,当推《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一首咏诵民间嫁娶的诗歌。诗中以桃花茂盛鲜丽的色泽,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意在赞美火红  相似文献   

12.
“桃花春水禄,水上鸳鸯浴”出自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澡,水上鸳鸯浴。凝很对残晖,记君君不知。”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分析“桃花”句时说:“而下半闭的‘桃花春水禄’所写,便已是现在眼前的春光,而不曾是回忆中江南成洛阳之春光了,至于眼前春之所在,则似乎该是韦在所羁身西蜀,而不再是江南了。据夏承宗《韦端已年谱》,韦在在蜀曾于浇花溪上寻得杜甫草堂旧址,曼夷结茅而居之。而杜甫在草堂所写的诗中,就有不少写到桃花和春水的,为其(春水》一首的…  相似文献   

13.
一 桃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有着相当的关系。大而论之,桃是以两种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化中的:一是因为桃花的鲜艳美丽,每每在文人诗歌里被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二是相传桃木具有辟邪的功能,故桃木在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艺里充当巫术性道具。前者已经成为某种文学意象,或在诗歌韵文中起比兴作用;后者则是一种“民俗意象”,是一些文艺作品乃至一类文化现象的底蕴。前者在比喻意上取胜;后者则在象征意义上被广泛运用着。 我们先来略看一下文学史上“桃花”的形象。自《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花”的美丽诗篇诞生之…  相似文献   

14.
《桃夭》篇的写法讲究。这首诗其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我们探讨。《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是相关的,理所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山楂桃花糕     
3月是花的海洋,这其中最灼灼其华、灿烂耀目的要数桃花。桃花不仅有极高的颜值、吉祥的寓意,还有很高的药食价值,《神农本草经》中提到,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之功效。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和孩子一起采集桃花,将桃花揉入美味糕点,赴一场桃花美食的盛宴。  相似文献   

16.
电视拍摄记     
三月的一天,春光明媚,桃花灿烂。桃乡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山坡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观赏桃花的人。汽车的“嗡嗡”声,鸟儿的“唧唧”声,树叶儿的“刷刷”声,与赏花人的嬉笑声合奏成了一首欢快的《桃乡乐》。今天,我们的心情特别愉快。因为,四川电视台《天府娃娃舰队》栏目组的叔叔阿姨要带我们到成都雏鹰教育基地,去拍摄桃乡的孩子在桃花盛开时节的欢乐生活。下了第三节课,我们便出发了。我们来到“协力耕耘”的拍摄地点。拍摄开始了,一个同学把着犁,几个同学在前面拉,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但是,真的拉起犁来,却并不容易。把犁的同学掌握不好力度…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有很多上下文中异字同义、可以互训的现象.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李商隐《九成宫》:“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马蹄。”以上“随”“逐”互训,“逐”犹“随”也。陶渊明《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犹“而”也。这种现象,前人叫做互文。  相似文献   

18.
<正>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一、报春桃花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唐代周朴在《桃花》中吟道:"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唐代吴融在《桃花》中写道:"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南宋词人赵鼎在《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写道:"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在《人月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值得称道的是,源中的桃花林,让后人神往不已。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据上文所引,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见到的桃花林,其规模不过数百  相似文献   

20.
象征浅说     
“象征” ,综合起来 ,有下列三种意思 :第一 ,作为一个词语“象征”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本义指“一个木板分成对半 ,双方各执其一 ,以保证相互款待”的信物 ,在这里象征有代表符号的意思。在中国大约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 ,曰 :“杂占者 ,纪百事之象 ,候善恶之征。”象为物象 ,征为征兆 ,讲的是远古先民占卜的方法 ,也有暗示预兆的意思。可见这时象征不论中外都只是一种生活实用方法 ,尚未进入到文学艺术中去。第二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则稍后于前一意义 ,并为古今中外作家艺术家广泛运用。就我国看 ,从《诗经》直至当代 ,象征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