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文中汪老先生以他独到的文化视角、深厚的文化素养、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无独有偶,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也—样向读者展示了做过十三个王朝首都的古城西安  相似文献   

2.
在《胡同文化》一文中,汪曾祺先生以其独到的文化眼光、深厚的文化素养、朴实而典雅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胡同文化。  相似文献   

3.
案例回放 每周五下午两节语文课是我预定好的《语文读本》阅读时间。在一次教学预备铃响过后,我就自信满满地抱着教材和备课本从容走进了教室。因为上周刚学习了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所以我就布置学生预习《读本》中的同类作品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宋晓梦的《访西安古城》,希望通过对教材和《读本》中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磨砺学生辨析和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对读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4.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作的序言。汪老先生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胡同的表象上,而是透过胡同看文化,看北京市民的文化性格,并把它称之为“胡同文化”。我在讲《胡同文化》之前,已旁听了好儿位老师的这堂课,对我很有启发,也很有借鉴价值。向前辈虚心求教的同时,我也有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尝试,孰料,收效甚好!又有实践作依据,我也就敢在此兜售我的“一家之言”了。  相似文献   

5.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6.
《胡同文化》原是作者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做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他从书中胡同的照片上得到创作的灵感.以散文的笔法向读者介绍了风格独特的北京市文化——胡同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琪先生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末》写的序,文中很形象地表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传神地写出了北京人在这种胡同文化熏陶下的心态。这是一篇散淡、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但文章结尾处面对胡同的衰落作者写到:“再见吧,胡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8—9期刊发的刘兴桥老师《(胡同文化)的“文化”究竟作何解》(以下简称“刘文”)一文对“文化”一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刘老师能看到“众人未见之处”,敢于质疑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刘老师认为,《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胡同文化》一文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以由浅入深,逐渐进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较深入地了解胡同文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贾良玉 《学语文》2006,(4):15-15
20世纪后期,老北京城以多胡同四合院而闻名遐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部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胡同的消失成为大势所趋。为了留下往日城市的旧影。摄影工作者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为我们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图片。《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应邀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12.
郭品 《华章》2013,(14)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没有从摄影艺术的角度去写,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衰败、没落的胡同、胡同文化的一种伤感和无奈。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面对这样一篇精美的散文,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出那种文化的味道,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出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关于老北京胡同的素材,希望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这些素材来渲染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3.
高一册新教材选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书上有了明确的解释,但“文化”一词难以界定,再加上当前“文化”大有泛滥之势,从烟文化、酒文化到风筝文化、豆腐文化甚至有人提出所谓的电子文化,弄得学生很难理解“文化”的含义。古代的“文化”,按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为:一、指典籍,如《诗》《书》《礼》等;二、指人们的礼仪风俗。因此,“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也可以说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如: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  相似文献   

14.
《胡同文化》一文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本文主要就《胡同文化》一文的教学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17.
钱云 《学语文》2004,(9):6-7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中已明确交代“胡同文化”即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说很眷恋.甚至很伤感。封闭文化本应加以批判,对它的消失。应该像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作者的伤感缘何而生呢?  相似文献   

18.
刘桂华 《教育文汇》2005,(12):21-22
为了感受新课程改革,近两年来,我先后在几所高中听了几节讲授《胡同文化》的课,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师喜欢上的一个篇目。不过,纵观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参上的导读都将这篇文章理解为由这三部分组成:首先,写了胡同的特点:从第五节开始写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一部分是作者表达对胡同的复杂情感。对于这样的理解,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说文章前四节写的是胡同的特点,那么它和胡同文化是什么关系?作者用那么多篇幅写胡同,难道仅仅是在交待胡同文化的环境?胡同起源的众多名称、胡同里的叫卖声等等难道不属于胡同文化的内容?在笔者对教参上的看法存疑的同时,查阅了有关资料,想从根源上去把握本文的题目“胡同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对外汉语游戏《北京胡同》开发背景及故事情节,分析了视觉文化和教育游戏的概念以及教育游戏中的视觉文化,详细论述了视觉文化在《北京胡同》教育游戏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和展望了应用视觉文化设计教育游戏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