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即没有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因此,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它既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科学的理论与信仰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舆论引导格局,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大学生对多元价值和社会思潮的选择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抵御"西化"、"分化"的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网络舆论,争取网络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途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阵地,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等举措,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把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当成党和政府以及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高水准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教育;拓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新途径等措施和手段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碰撞下,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复杂,使得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多元价值选择中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开展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马克思主义观发生、形成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构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体系,这有利于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民族观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高校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调查,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较强的民族自我意识。但也有极少数学生的民族观存在偏差。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进一步提高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宗教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观是立足于实践的科学环境观、先进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绿色生活消费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自始至终要遵循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知行统一的总体要求;遵循和贯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原则与“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民主观教育包括科学的自由观、平等观及人权观等主要内容,并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民主观教育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理论的统领作用,提高对民主观教育地位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提高教师的民主观教学水平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公共理论课(简称"两课")和地方课程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新疆高校"两课"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提出了几点初步的设想,目的在于进一步充分发挥"两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在之后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推动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相关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都有较大收获。2016年2月,教育部特别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快编写重点教材,加强相关课程建设,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据杨飞等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