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家工作通讯》2006,(2):30-32
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加拿大已连续4年在全球电子政务建设中排名第一。加拿大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我们国家日前正在进行的政务公开、建设高效政府等工作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山西省“外向型人才培训班”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Rotman学院进行了培训,内容之一是“加拿大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加拿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背景和发展阶段;详述了加拿大“在线政府”战略发展规划的目标及主要内容;阐述了加拿大“在线政府”建设的主要体现——“Service Canada(服务加拿大)”的定位、战略目标和主要成效;剖析了加拿大政府对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治理与管理变革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总结并指出加拿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尽管加拿大的电子政务展开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根据世界权威评估机构埃森哲的报告.加拿大已经连续于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四年全球电子政务成熟度排名第一,“加拿大之所以在全球电子政务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得益于该国始终以公民为中心电子政务战略”.这是埃森哲对加拿大电子政务的精辟总结,  相似文献   

4.
一、指标体系的提出背景 加拿大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多项国际组织的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全球知名信息化评估企业爱森哲更是连续三年将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评为全球第一,并认为其是惟一借助电子政务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国家。除此之外,加拿大政府所建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亦受到了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2007年9月21日,“构建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研讨会暨电子政务译丛项目启动仪式”在国家信息中心举行。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致开幕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先生、北美数字政府学会主席谢润·道斯(sharons.Dawes)女士分别做主题发言。会议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处长于施洋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电子政务的知识体系构建。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公共行政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对其学科取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而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深刻影响电子政务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会议期间,来自美国北美数字政府协会、纽约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的电子政务领域专家学者,与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电子政务》杂志社等国内电子政务教育与研究机构及媒体的专家学者一起,就开展中美电子政务的合作研究、探讨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发表了精彩演讲。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电子政务译丛”(以下简称“译丛”)项目的启动仪式。“译丛”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完中心共同发起的一项旨在推动电子政务研究的中美合作项目。“译丛”将由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和北美数字政府学会主席谢润·道斯(sharons.Dawes)共同担任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经中美双方协商,“译丛”初步拟定出版7部著作,包括:《睿智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控制风险与发现价值》、《电子政务的投入回报分析:公共价值的视角》、《电子政务管理中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2020年的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趋势》、《政务信息资源保存》、《电子政务案例集》和美国第一部数字政府教材《数字政府:高级教程与案例》。 本刊编辑部将研讨会期间各位专家的相关发言整理刊出,以飨读者。整理稿均经本人审阅,以发言先后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加拿大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加拿大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2010年6月.国家密码管理局审核评估了国家信息中心提交的申请,批准了国家信息中心在政务外网开展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资质,这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是,电子政务大部分紧紧围绕着内部网络建设,以管理为核心,注重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仔细分析政府的核心职能所在,就会发现“服务”才是一个政府最为核心的职能.政府的任何一个部门都是为了服务公众而存在的。因此.作为政府职能的电子化手段.电子政务自然也应该遵循“以公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思想。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服务理念不仅是遵循了政府职能的核心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还关系到如何建立更好的为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架构。  相似文献   

9.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5):F0003-F0003
2009年4月16日至17日,“2009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隆重举办。论坛由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500名从事电子政务实务和研究工作的代表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0.
主办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 承办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联合国大学软件技术研究院电子治理中心、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政府技术中心、英国牛津大学计算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4月16—17日.由国家行政学院、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政府管理、深化公共服务”.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9)》在论坛上同时发布。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500名从事电子政务实务和研究工作的同志参加了论坛。论坛还邀请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数字政府研究中心、联合国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学者参与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2.
移动电子政务是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公众与政府互动的“高速公路”,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拓展了电子政务的开展空间、本文讨论了移动电子致务的发展,阐述了移动政务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优势。分析了发展移动政务所必须注意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及其激励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问题,探讨了电子政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和操作模式及其选择;引进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中,政府与企业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激励和绩效、项目委托代理的相关理论,建立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多阶段项目激励模型。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由国家信息中心组织编撰的2007年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正在成为当代政府管理创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范围才是发展电子政务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是世界公认的领跑者和创新者,其建设成就备受世人瞩目。在发展电子政府方面。加拿大始终以政府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构建电子政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阐述了加拿大发展电子政府的特点。分析了中、加两国电子政府发展差异,论述了加拿大电子政府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是行政管理领域出现的新事物,作为新兴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对责任政府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责任政府也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与责任政府的相互关系,描述了目前哈尔滨市电子政务与责任政府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99年“金“字工程和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尤其是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我国电子政务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网上服务内容日益充实,服务形式与机制的创新不断涌现,电子政务在政府实际工作中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自从“金”字工程和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纵观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未来几年内我国将会奋力追赶世界主要国家政府信息化步伐,逐步缩小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  相似文献   

19.
5月18-19日,由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2006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隆重召开,国家行政学院、国家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20.
马卓  孙济庆 《情报科学》2007,25(12):1778-1781,1891
近年来,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以公众为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关注的焦点。而“以客户为中心”正是CRM理论的核心所在。本文将CRM理论应用到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研究中,为政府提高自身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改善自身与公众、企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操作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