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研究界终结了革命文化对鲁迅的权威解释.启蒙主义使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概念来描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回避了鲁迅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诸多研究课题.1980年代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主要通过<野草>等文本呈现了鲁迅的心灵世界.对鲁迅的"中间物"思想的阐释构成了1980年代鲁迅研究历史的重要环节:鲁迅研究框架由启蒙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提出了启蒙主义无法包容的价值命题,汪晖、王晓明等研究者通过对鲁迅的阐释揭示了1980年代的认同危机,但现代主义的提问方式无法与鲁迅研究历史形成有力的对话,也无法结合中国社会变动与发展来讨论鲁迅的思想,最终现代主义以对鲁迅的否定和对价值问题的简单解决终结了1980年代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之后北美、澳洲和西欧国家关于鲁迅研究的基本面貌,对英语、法语和德语世界鲁迅研究者的重要观点、学术理路、研究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指证了他们著作和论文所显示的创造性,同时也道出了他们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对于鲁迅研究来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鲁迅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接近和诠释鲁迅,从传记式研究到文本阐释,从思想探寻到创作心态剖析,从美学价值发掘到文艺思想建构,研究者们以细腻、朴素、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使鲁迅研究不断得到拓宽和深入,使鲁迅研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日本杰出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的重要观点、研究范式、学术特质进行了阐释,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得与失作了一定的评价。论文简述了“竹内鲁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后继学者为实现对“竹内鲁迅”的超越而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废名和朱英诞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在北京大学担任新文学研究课程教师,他们先后讲授中国新诗并留下系统的诗歌批评讲稿。本文从二人的讲授内容与选诗范围、讲诗风格与重要观点以及共评与互评等方面进行细读与比较,揭示二人的新诗批评特色,阐发他们作为中国第一代新诗学院派批评者对中国新诗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迅研究早已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门“显学”。几十年的鲁迅研究走过了复杂而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鲁迅研究的学术史,研究者们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鲁迅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全面的研究、理解和阐释,或从政治层面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评价,或追寻鲁迅生命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或分析其高妙绝伦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7.
对于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学院派色彩的京派作家群体的探讨,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意在探讨京派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的关系,并探寻京派小说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中形成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当下鲁迅研究的主要缺陷有 :研究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狭窄 ,学风和文风的浮躁 ,以及学术个性的匮乏。新世纪鲁迅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 :如何在现有的文化机制内 ,保持鲁迅研究的“批判性”、“科学性”和“当代性”。未来鲁迅研究学术生长点可能存在于对鲁迅遗产“被接受”状况的考察 ,对鲁迅文学创作之外诸种“行为”的研究 ,对鲁迅文本的“形式”阐释和对网络时代鲁迅及其作品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学”是一种靳的理论阐释体系,是对既有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靳的理论体系在阐释中国新学的性质、起点、分期、基本主题等要素系统时,与5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相比较,有许多建设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新疆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和主要成就:由围绕教学的微观研究趋向宏观性学术探讨、鲁迅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话题以及视野的不断拓展和新理论方法的广泛使用。而开掘深度的不够、理论阐释的不足。新方法运用的生硬则是主要缺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90年代的小说语言一方面通过打破常规的词语组合,自创新词、词语活用和改造,将表示极端对立的词语糅合在一个句子里等方式突破现行的语言规范以反判1949年以来形成的单调而僵化的语言形态,建立起新的语言范式,努力探索出一条在规范的边缘上可以潇洒行走的路子;另一方面颠覆与解构貌似庄严实则Wo龊的极左政治、伪崇高以及自恋式的自我神圣化,以勇敢地逼近严酷的现实,反叛传统的逃避于“温柔敦厚”的审美境界的懦弱心态。在实现突围之后,新时期小说的语言进入了狂欢的自由境界,许多作家在自由的状态中尽情地挥洒,痛快淋漓地抒写,汪洋恣肆,任意纵横。与此同时,小说语言随即面临着如何建构新的艺术范式,如何充分地体现自由的精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留美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中的一部分。当时包括公教人员的进修、军官的培训,此类人员属短期性质,与学位无关。此外大多为学生赴美,分为自费、公费两类,都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留学考试。公费生通过留学考试以后,还要参加教育部门的讲习会,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以便以后在国外作中外文化交流之用,还要呈缴学成归来的保证书。1950-1970年代,台湾赴美人员总数在25000人左右。到1971年,返台者2341人,1971-1981年,返台总数为19639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滞留未归的文科学生多数成为美国高校东方图书馆和东亚系的专职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而理科学生基本上任教于教育机关及其他部门。回台的学生对台湾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有较大贡献。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20多人;丁肇中、李远哲等获得诺贝尔奖。此期台湾留美政策有摇摆不定的缺点,留美学生过于重视理工,忽视人文。中国150多年的留学史以美国为中心,值得多加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天国以后,清朝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财政规模上由19世纪40年代的4500万两增加至8900万两,中法战争以后,财政收支渐趋平衡。在收入结构上,田赋、盐课和关税厘金成为三大支柱,而其中鸦片税收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约10%。在财政运行方式上,由于解协饷制度日益失灵,出现了中央专项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成支配关税收入以及在子口税与厘金方面地方与中央争夺财政收入的情况,反映了地方财政权的形成。财政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赓续了新文化的传统,它对传统的家族伦理持批判的态度,秉持着传统伦理精神的家族英雄在革命的历史中被改造,最后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其实遭遇改造的不仅仅是英雄,它包括整个的生活话语和生活秩序。但家族伦理却从没有真正地离场,在阶级神话的表述中,它以特有的形式重返革命话语场,并成为新的革命话语秩序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散文文本在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及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与80年代散文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背后又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在师资与教材、教育组织、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如师资条件日趋改善,教材选择日益生活化和专业化,英语教育组织日趋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关于英语教育方法的讨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并或多或少的应用于实际的英语教育当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语教育对当今英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四十年代我国小说创作蔚为大观。随着新文学创作自身的积累 ,加之作家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 ,也有意识地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学汲取营养 ,不仅作家的文体意识渐次提高 ,使小说叙事在各方面都逐丰富纯熟 ,意义空间也不断拓展、深化 ,且见之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但如果将其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 ,与同时代的外国文学相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叙述结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安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叙事结构由于作家不同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而出现不同范型:《三里湾》以家庭为纽带的平行交错结构;《创业史》以内部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艳阳天》以敌我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放射结构。从三部作品叙事结构的演变中人们不仅看到那个时期"左"倾社会思潮和政治文化规范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日益严重的干预过程,而且看到在政治权利话语的挤压下,充满亲情、乡情的日常生活叙事一步一步地退场,作家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失落了。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艾丽斯.沃克于1998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试从他者的定义分析入手,探讨小说中他者的形象在性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每个群体都有其语篇系统,80后和90后两代人也一样。而来自不同语篇系统的人常常因为不了解他人的语篇系统而造成误解。在此以语篇系统中的一类——代别语篇系统为基础,从构成语篇系统的四个部分——意识形态、社会化、语篇形式和面子系统入手,通过一段80后和90后的对话,分析80后和90后的差异及其本质,以利于这两代人能进行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