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年来,燕山大学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呈快速增长趋势。为保障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全面了解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发展情况,研究生学院组织对燕大大学在职攻读学位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形成了相关的报告和意见,对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燕山大学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呈快速增长趋势.为保障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全面了解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发展情况,研究生学院组织对燕大大学在职攻读学位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形成了相关的报告和意见,对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程硕士开通了在职人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攻读硕士学位的渠道,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生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质量、导师、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知》指出,200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类别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包括法律硕士(J.M)、教育硕士(Ed.M)、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MPH)、军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报考攻读硕士学位应具备的条件,国务院学位办对不同的招生类别规定了不同的要求。报名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报名时间为2003年8月27日至31日;网上报名时间为8月上、中旬。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考试实行全国联…  相似文献   

5.
非学历研究生教育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以不离岗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就学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大学后终身教育制度,与学历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相互沟通的完善的学位与研究生议研究生教育。非学历研究生教育目前主要指在职人员以进校不离岗方式攻读专业学位和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形式,这一形式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陕西地区可以接受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10所高校统计,1992年至1994年,共授予在职人员硕士学位371人,博士学位7人,分别占同期授予在校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4246人、博士学位472人的8.7%和1.5%。其中1992和1993两年共授予在职人员硕士学位280人,占同期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802人的10%。授予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涉及面广、学术性和政策性强,但是我省各校都能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执行,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了“在岗工作”和“业余提高”的原则。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7.
彭璐 《安徽教育》2009,(9):20-20
<正>本刊讯日前,经过统筹安排,精心组织,2009年安徽考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生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已圆满结束。共有6163名考生报考15个类别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以及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报考人数比2008年增长21.5%(2008年安徽考区报考人数为4840人),显示了我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升温的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是全面贯彻我国学位条例的重要一步。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授予学位的质量。以及如何促进在职人员边工作边学习,最后取得学位。本文拟根据我校试点工作情况对此问题加以探讨。一、试点工作的分析我校从1986年开始试点办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以来,共有77人获得硕士学位(见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做好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若干问题的通知》。为了帮助广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及希望申请学位的在职人员正确全面了解这个申请办法的新特点、新举措,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有关方面的负责同  相似文献   

10.
王忠华  王晓寒 《考试周刊》2009,(49):173-174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学位论文既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标志.又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出现的论文代笔现象,本文试作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1.
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议第五次会决定,开展试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学位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全国先后有北大、清华等9个单位点相继进行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86年9月,在总结前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试点单位和学科门类又有所扩展。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了153个博士学位和5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权受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工作。至此,高级人才培养的又一新模式——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模式基本建立了起来。此项工作不仅为贯彻实施学位条例,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而且为快速培养高级人才,充分发挥和调动高级知识分子的主观能动性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开题报告是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质量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与质量。因此 ,我们对1999级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以下简称学位班)的学位论文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安排 ,使广大学员思想上重视 ,准备得较充分 ,我们分三批如期全部完成了69名学员的开题报告工作。为了指导好学位班学员的开题报告工作 ,我们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尽早明确选题方向 ,精心选择论文题目学位班教师与高校统招研究生最大的不同 ,就是他们至少在高校工作了4年 ,多者在15年以上。他们中…  相似文献   

13.
正车爽,1984年出生,辽宁营口人。2004年考入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学院,攻读本科学位;2009年又考入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被保送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第二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双硕士学位。读书期间,获得了辽宁省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在读好书的前提下,也积极丰富业务的生活,2009年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了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4.
车爽,1984年出生,辽宁营口人。2004年考入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学院,攻读本科学位;2009年又考入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10年,被保送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第二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双硕士学位。读书期间,获得了辽宁省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在读好书的前提下,也积极丰富业务的生活,2009年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了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与脱产全日制硕士相比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军校教员选择这种方式来进行深造。但这种方式还存在工学矛盾突出、教员放松要求和学位论文质量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因此,应以教员所在单位、教员培养单位以及教员自身为出发点来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提高军校教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一、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1.硕士学位教育美国的硕士学位标准,学校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学习年限也不尽相同,一般规定为一或二年。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参加工程实践或进行科学研究,在专业领域内掌握了一定的现代化专门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或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早期,攻读硕士学位必须做学位论文。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试验研究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应有足够的难度,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学生努力,对核心内容要能提出新的见解。但由于时间有限,且学生缺乏锻炼,因此不大  相似文献   

17.
《神州学人》2005,(1):37-37
1、公派出国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在批准出国留学的期限里,国内工资由原单位照发,国内计算工龄。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批准攻读博士学位期限内.国内计算工龄。公派出国攻读学位的在职人员.在学习期限内的工资待遇按国内同类人员有关规定办理。  相似文献   

18.
我校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到1990年8月,已授予硕士学位4504人(其中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237人);授予博士学位418人(其中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3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全面坚持标准,把德育审查放在首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坚持德育审查是社会主义学位制度的特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学位制度的目标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培养的高层次  相似文献   

19.
198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19个专业有权开展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工作。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是贯彻多渠道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正确道路,它将使大批优秀在职人员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0.
一、香港求学指要教育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2004年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协议约定:内地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香港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香港高校的博士学位;香港高校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内地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内地高校的博士学位。内地与香港的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