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志贺直哉的国语观及他人对此的相关评论,分析其中的语言意识形态。通过分析,发现语言是承载文化的工具这一语言工具论是志贺直哉的国语观的理论基础,而在他人针对志贺直哉国语观的评论中似可窥见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民族主义之间的辩驳。  相似文献   

2.
日本占据台湾后期,对台湾人民施行了严厉的同化教育政策,其焦点之一便是语言的同化教育.台湾人民虽不断抗争,但到日据末期,使用日语者人数日益增多,善用汉语者人数日益减少已成为无奈的事实.台湾光复后的"国语运动",意图清除皇民化教育毒素,而其重心即在推广国语,施行国语教育,禁止日语教育.由此,光复前后的台湾形成了一个以争夺语言教育权为焦点的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3.
在印尼苏北省第二大城市先达,通行着一种类似西南官话的语言变体,当地华人称之为“先达国语”。本文简要介绍“先达国语”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的语言变异特点——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揭示在复杂的海外语言环境下先达国语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受中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胡以鲁将语言起源分为三个时期:“于于”发声期、摹声期、言语胚胎时期;同时,胡以鲁对汉语的词汇发展亦有一番创见。对胡以鲁的语言起源观及其汉语词汇发展观进行分析以及溯源,能看到他对中国传统小学思想、日本国语学思想和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继承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张琢 《文教资料》2012,(13):32-33
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必然引发两者语言相互渗透、变化。满语在清朝时为国语,随着时代的变化,仅有少量满语词汇存留于汉语中。本文从语言接触、日常交际、生产生活方式、地理迁移及其他等几个方面举例分析满语现存词汇的保存。  相似文献   

6.
Widdowson教授在《语言教学面面观》一书中,论述了当今语言教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些问题。他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理论进行同化与顺应来满足实践的需要;语言的使用是意义协调建构过程,是语言内化和图式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他支持调谐的教学观,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些观点正是建构主义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前,国语和闽南话是台湾社会的强势语言,而闽南话较之国语又略占优势。当今台湾社会,国语和闽南话仍然是强势语言,但是国语的优势远远大于闽南语。闽南人只有在家庭内部,与祖父辈、父辈交谈时及在菜市场时使用闽南话的比例超过国语,其余在面对各类交际对象、交际话题和交际场合时,使用国语的比例均超过闽南话。外省人、客家人、少数民族的国语能力、使用、评价更是远远高于闽南话。客家人和少数民族的族群对应语言已经退到家庭内部使用,在家庭之外,闽南话在客家人中的优势比客家话明显,闽南话在少数民族中和少数民族语不相上下。客家话及少数民族语处于令人堪忧的弱势。  相似文献   

8.
目前英语全球化引起的语言同化问题以及英语教育全球化现象套导致大量的语言灭种和知识淘汰危机.语言文化生态观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同题,能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实施双向文化交漉是中国当代英语教育的迫切要求,它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不乏一些新的思想灵光的闪现。一方面,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与张扬,另一方面,以语言天赋论、语言行为论、语言过程论、语言本体论等为代表的新的语言本质观激荡涌生,开启了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0.
日本占据台湾期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对台湾人民的同化教育。同化教育重在文化教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形式之一,因而语言的同化教育便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重心所在。台湾人民为抵制殖民当局的不均等教育制度及其同化教育政策,也以语言教育为武器进行抗争,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汉文书房、义学及汉文私塾等的设立。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被授予“学界泰斗”之桂冠,并在多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该文梳理了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各类文稿,结合他人对其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研究的评述,发现季羡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以不同形式体现于他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他的著述体现出极富哲学思想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研究观和写作观,这为学界认识和挖掘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全面把握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从其经典之作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2.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古代语言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其治学严谨、方法科学、理念先进、成就辉煌,这都与其正确的语言学术思想密不可分。语用观是王氏父子语言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通过梳理其语用观,可以看出其从事的语言研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研究,而是真正的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13.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以实践理论作为方法论,提出了实践的社会语言观。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布尔迪厄语言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指出布尔迪厄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观的批判,对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超越,进而形塑了实践的社会语言观。主张突破结构主义语言观的桎梏,将语言置于实践中考察其功用,注重语言的社会实践品格,尤其是语言和权力的亲密关系,将语言的社会哲学研究推进到当代思想前沿,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  相似文献   

15.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哲学转向,国内学者渐趋关注先秦诸子的语言观问题。儒家的语言观是一种"言必有中"的德性的语言观,其既符合中道又符合德性的要求。在德性语言观的关照下,儒家语言观必然涉及言与行、言与意、言与人三者的关系。儒家语言观得以彰显后,对儒家语言观的当代价值的探讨便有了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儒家语言观有助于当代人修为自身的德行;有助于当代人坚持慎言慎行之道;有助于当代人处理好言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此前语言的意义被限制在形式论的范畴,文学史上的语言变革被认为附属于思想变革.近年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既是思想,也是思维方式,文学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变革.这种观念的转变导致了现代文学中语言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思考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从现代语言论出发,反思“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文学变革中的意义、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并对在“五四”语言变革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几个范畴,像语言的工具论与本体论、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观的研究虽多,但大多是对乔姆斯基几十年来语言观与语言研究的宏观整体性阐释,鲜少结合乔姆斯基具体的语言理论来进行论证。文章以《句法结构》为切入点,重点解读乔姆斯基语言天赋观的早期理论载体,论述其语言观的确立及方法论实现过程,从语言研究、语言与心智的关系入手,并对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述评。研究发现,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观和转换生成语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现代认知科学及语言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就现实启示而言,教育者应当正确认识乔姆斯基的语言观,避免理论语法在教学中硬嫁接现象的发生,从其方法论验证过程汲取经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哲学大师,亦是语言大师。《论语》的巨大影响,在于其思想之精深,亦在于其语言之魅力。孔子的语言观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言行一致,二是名实一致,三是文质一致,四是时中的方法,五是老实的态度。孔子的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一是匀称美,二是气势美,三是弹性美,四是睿智美,五是自然美,六是崇高美,七是刚力美,八是人格美,九是无言美。孔子的语言观极具原创性,进而影响其思想;孔子的语言美颇有吸引力,进而传播其思想。其语言的深邃和美相得益彰,凸显孔子思想的伟大。  相似文献   

19.
语言本是为了沟通而产生,实用性是语言存在的主要理由。比较我们学习母语、国语以及英语的历程,往往会觉得学英语似乎要比学母语或国语来得困难。其道理很简单,因为英语本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所以许多人学了英语仅止于纸上谈兵,因无实际应用的机会所以不会应用、不知应用。但是生活语言一直在演变,  相似文献   

20.
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自苏格拉底开始,至今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内涵的核心,主要由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语言是一个自治的符号系统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主要是从语言的自然属性出发来认识语言的,它肯定了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等特征,对于相对比较完整、系统地认识与把握语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弱点与不足。这些弱点与不足,择要而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只是语言自然属性层次意义上的本质之揭示与说明,并不是对语言本质的全面揭示与说明;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建立在把语言看成是一个静态的共时系统的基础上,不仅忽视了语言动态的历时状态,忽视了语言中人的存在,而且把言语排除在语言研究的大门之外,脱离了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也存在着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为人所支配的符号,而没有看到语言对人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