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锺书发表《通感》专论之后,又在《管锥编》中多次申而论之,使得"通感"观念流行于学术界,尤其深刻影响着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和文艺美学。语文界对"通感"并不陌生,而以"通感"说为阅读教学主题或未之见。课例《歌声》即运用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通感"常识,并学会运用"通感"写景状物和鉴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3.
艺术通感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五官感觉、感觉互相激发、互相挪移的现象。艺术通感在创作及鉴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试从艺术通感的类型及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感既是生理和心理现象又是语言文化现象.通感词在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通感词在语音、词汇结构和联想机制的异同,可以增强对英汉语言的理解、鉴赏和使用能力,克服语言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通感修辞教学,教师往往以本为本,就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来引导学生认识通感,而忽略了对这种极具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的表达技巧的实用训练。本文旨在通过作者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及体会,粗浅地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品味鉴赏及语言的构建来培养通感思维,形成通感智慧,提高语言表现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与鉴赏有其共同的机制,即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一致的艺术情趣。据此。得出艺术鉴赏中的三点“通感”。从蓄势、空白和时间性三个层面给以分析探讨,试图抽象概括出艺术鉴赏中客观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审美实践中 ,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 ,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 ,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优秀诗歌作品为例,从写作主体的审美表达和阅读受体的鉴赏、领悟方面,论述通感手法在诗歌艺术中的运用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通感是文艺学上的一个核心话题,道家哲学亦为中国历代文艺家所青睐。在通感问题上,道家的见解如何,换言之,道家通感论有何特点,既是一个文艺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钱钟书的《通感》一文以及其《管锥编》第二册"列子张湛注"编("黄帝"),对通感与庄子(耳目)"内通"关系的研究,为我们深入探讨此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这两则文献中,钱钟书将庄子的"耳目内通"说成是文艺学上的"通感"。此说流传甚广,堪称"典论"。文章认为,二者不可如此简单地等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通感"属于庄子"内通"的初级阶段,而"内通"则是对"通感"的扬弃。将庄子的"内通"视作"通感",是对庄子的浅化。如同在老子那里,庄子的真髓也是"无",只有从"无"(感官)的角度理解"通感",才会意识到,如果说道家也有"通感"之论,那它只是被安排在一个初级位置,更等而下之的是"耳目不通"。文章虽起于对钱氏之将"内通"与"通感"相混同的质疑,但最终则是勾勒出道家通感论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审美实践中、审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意象重构,通感鉴赏便.是一种优秀的审美方法,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论历史通感     
要论历史通感,1自然必须先回到"通感"上来,否则会给人一种郢书燕说之感,弄清了"通感"为何物,我们方可在此基础上,探讨什么是"历史通感",进而才有探讨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生发的可能性。笔者不揣谫陋,草成此文,尚祈教于方家。"通感"是钱钟书先生归纳出来的中国诗文的一个描写手法。在其《通感》一文的开篇,钱先生就直接点出了这一发现的价值:"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  相似文献   

14.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艺术活动中被人们广为运用。文章通过对文学家、作曲家艺术作品通感现象的分析,论述了"通感"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感"补义     
一、引言一提到"通感"人们多会联想到钱锺书先生的《通感》的精辟论述。钱先生着重从文学批评和修辞学的角度对中国古诗文中通感的描写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一些大型语文工具书也收录了"通感"一词,如《汉语大词典》中对"通感"的释义为:"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  相似文献   

16.
对"通感"的辞格说、非辞格说分别进行归纳;结合语料,提出应将"通感"视为辞格,但宜换称"移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修辞是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2004年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衬托、通感、双关等。一、拟人诗歌鉴赏题中考查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全国乙卷和北京卷都做了考查。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19.
通感,即在文学艺术创作(鉴赏)中,尤其在诗歌的创作中最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人的各种感觉(官能的、心灵的)间的感觉互相沟通起来,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通联起来塑造形象。在通感作用下,色彩可以呈现冷暖的变化,声音可以表现为物体的质感和动感,原有的界限在心灵中被突破。这种感觉的交互迁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之一。在通感的作用下,文学家或诗人,可以在更大的形象空间驰骋,并将语词不能直接状述的事物或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专业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艺术技能,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通感"与艺术活动交叉点的基础上,试图运用"通感"的方法改善艺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介绍了运用"通感"后新的教学形式,以期提升艺术教学效果,达到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